[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20477.2 | 申请日: | 2020-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1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彭玉柏;彭根秀;彭韬;李泉思;彭辽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玉柏 |
| 主分类号: | A01N65/36 | 分类号: | A01N65/36;A01N65/32;A01N65/30;A01N65/20;A01N65/08;A01P1/00 |
| 代理公司: | 衡阳雁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1 | 代理人: | 陈纪文 |
| 地址: | 421000 湖南省衡***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柑橘 黄龙 中草药 配方 | ||
一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涉及植物疾病防治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成成分:黄柏、黄苓、连翘、金银花、苦参、黄连、五倍子、扛板归、牛膝、柴胡、甘草。本发明可以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并且无公害,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疾病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
背景技术
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限于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该病原菌目前全世界均无法分离和人工培养,测试具有一定难度,能够侵染包括柑橘属、枳属、金柑属和九里香等多种芸香科植物,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该病传染快,发病率高,损失惨重,已成为一个世界难题。
由于柑橘木虱的存在,若果园或果园附近存在病原,即黄龙病病树,则非常容易使柑橘木虱形成传毒媒介,并在短时间内造成果园内大面积感染黄龙病。
现有的柑橘黄龙病防治方法通常是首先选择无病区或隔离条件好的地方,或用塑料网棚封闭式育苗,平时通过喷洒农药来防治柑橘木虱,坚持每次新梢转绿后全面检查黄龙病株,发现一株挖除一株,不留残桩,或者对于病情较小的病株采取喷施有机杀虫剂的方式,但该方式劳动强度大,并且容易危害人畜安全,严重影响环境。可见,当下业内应对柑橘黄龙病一直都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往往一旦发现黄龙病病株便只能承受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并且无公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成成分:黄柏、黄苓、连翘、金银花、苦参、黄连、五倍子、扛板归、牛膝、柴胡、甘草。
优选地,所述组成成分是按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的配比原则进行配比的,其中君药为黄柏、黄苓、连翘、金银花、苦参、黄连,臣药为五倍子、扛板归,佐药为牛膝、柴胡,使药为甘草。
更优选地,所述组成成分包括黄柏20-40克、黄苓20-40克、连翘20-40克、金银花20-40克、苦参20-40克、黄连20-40克、五倍子20-40克、扛板归5-15克、牛膝5-15克、柴胡5-15克、甘草5-15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黄柏、黄苓、连翘、金银花、苦参、黄连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清热解毒的作用,将其组合在一起可以对革兰氏阴性细菌起到较强的抑杀作用;五倍子和扛板归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对革兰氏阴性细菌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牛膝、柴胡可作为药引子,在病株吸收药剂后方便引导药剂分别进入病株的根部和枝部,使药剂的效果发挥得更充分;而甘草则能够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使该中草药配方混合后的效果更好。该中草药配方中的组成成分不含任何化学物质,无公害,并且对柑橘黄龙病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解决了业内一大难题,可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成成分:黄柏25克、黄苓25克、连翘25克、金银花25克、苦参25克、黄连25克、五倍子25克、扛板归8克、牛膝8克、柴胡8克、甘草8克。
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中草药配方中,各组分的药理特性如下:
黄柏:其含有的小檗碱可作为抗菌的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效;
黄苓:对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连翘:果实含连翘酚、甾醇化合物、皂甙(无溶血性)及黄酮醇甙类、马苔树脂醇甙等,果皮含齐墩果酸,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与黄连,黄苓混合后,体外抑菌作用比单用连翘时更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玉柏,未经彭玉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04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