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纳米级压力传感芯片的随身血压监控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17860.2 | 申请日: | 2020-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7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胡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晓 |
| 主分类号: | A61B5/0225 | 分类号: | A61B5/0225;A61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中***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压力 传感 芯片 随身 血压 监控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纳米级压力传感芯片的随身血压监控装置及方法,包括智能手表、后盖、压力传感芯片和环形气囊,所述智能手表一侧固定胶合嵌设有显示屏,所述智能手表另一侧盖设有后盖,所述智能手表内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微型气泵,所述微型气泵包括扁平马达、抽风扇叶和矩形气囊,所述扁平马达顶部固定胶设有气盒,所述气盒内且位于扁平马达的驱动端上安装有抽风扇叶,所述气盒顶部固定胶设安装有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胶设有矩形气囊,所述气盒顶部一侧开设有抽气口。利用充气、加压、再放气的过程,使压力芯片感知,实现自动测量血压,由于芯片感知能力强,使得在充气加压过程中,不会给患者佩戴造成不适,且测试更加精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血压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纳米级压力传感芯片的随身血压监控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市场上存在的血压传感器手环精度过低,准确性太差,容易造成生命风险,且功率过高,整体及所用芯片体积过大,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纳米级压力传感芯片的随身血压监控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纳米级压力传感芯片的随身血压监控装置及方法,包括智能手表、后盖、压力传感芯片和环形气囊,所述智能手表一侧固定胶合嵌设有显示屏,所述智能手表另一侧盖设有后盖,所述智能手表内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微型气泵,所述微型气泵包括扁平马达、抽风扇叶和矩形气囊,所述扁平马达顶部固定胶设有气盒,所述气盒内且位于扁平马达的驱动端上安装有抽风扇叶,所述气盒顶部固定胶设安装有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胶设有矩形气囊,所述气盒顶部一侧开设有抽气口,所述矩形气囊的气口与抽气口固定胶设连接,所述气盒一端底部连接有气管,所述后盖内侧贯穿胶合嵌设有压力传感芯片,所述后盖内侧且位于压力传感芯片外围胶设有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的进气端与气盒的气管固定连接,所述智能手表内布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处理器、定时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所述处理器与定时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芯片与处理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智能手表的表带佩戴于手腕上,佩戴时,在不勒手情况下,将智能手表的后盖贴附于手腕处;
步骤二:通过定时模块设定扁平马达和压力传感芯片的工作时间,使扁平马达和压力传感芯片以30-60min一次的间隔同步循环开启工作,且每次工作5-15s;
步骤三:步骤二中扁平马达工作后,通过其驱动轴带动抽风扇叶进行高速转动抽气工作,从而将矩形气囊内的空气抽送至气盒内,并有气盒的气管排送至环形气囊内;
步骤四:在步骤三中的环形气囊内充满矩形气囊内抽送来的空气后,环形气囊有效胀起,从而将后盖对佩戴人员腕部推压,使得压力传感芯片的探测端更加贴近手腕,由同步开启的压力传感芯片对佩戴者手腕血压进压力检测,实现血压检测;
步骤五:在步骤四的血压检测结束后,扁平马达和压力传感芯片停止工作,胀起的环形气囊和被抽气的矩形气囊均恢复原有形状,使得环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矩形气囊内,且后盖则回盖于智能手表,实现回位;
步骤六:由处理器接收并处理压力传感芯片工作检测后的人员血压数值,并通过蓝牙模块或无线模块将检测到的数值进行远程传输,使佩戴人员能够便携佩戴检测同时,将数值对外实时传输,实现对血压数值的远程监控。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蓝牙模块和无线模块,所述处理器与蓝牙模块和无线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时模块与扁平马达和压力传感芯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手表的电路板配备有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与处理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盖的盖合处通过柔性橡胶片与智能手表胶设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晓,未经胡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7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