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车库式水下中继站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16463.3 | 申请日: | 2020-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2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曹阳;杜新光;陈垦;李松羽;宋环峰;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E21C50/00 | 分类号: | E21C50/00;E21C50/02;B63C11/52;B63B23/48 |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严梅芳 |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深海 采矿 车库 水下 中继站 | ||
本发明涉及水下中继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车库式水下中继站,其中脐带缆绞车和吊绳绞车固定在支撑舱上,采矿车通过脐带缆绞车中的脐带缆吊装在脐带缆绞车的下方,水下监测机器人通过吊绳绞车中的吊绳吊装在采矿车的一侧;抽料装置包括料仓泵和软管绞车,料仓泵和软管绞车固定在支撑舱上,软管绞车上缠绕软管,软管的一端管口通过进料管和料仓泵的进料口连通、另一端管口和采矿车的出矿口连通,料仓泵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和料仓连通;送料装置用于将料仓内的矿石输送到采矿船上;支撑舱的下端设置移动门,移动门关闭时,采矿车可移动至移动门上;移动门打开时,采矿车可穿过移动门移动至支撑舱的下方,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中继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车库式水下中继站。
背景技术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自大洋开采的法律问题已经解决,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其海洋资源发展战略,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进程,国际上深海采矿商业化已见端倪,对国际海底矿区勘探申请迅速升温,我国急需发展深海采矿技术,以维护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权益。
深海采矿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在海底采集多金属结核等矿产资源,并将其提升输送到海面且运输到港口海岸,其一般由集矿系统、水下输送系统、测控及动力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中继站是扬矿系统中的最为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采矿车与中继站通过软管连接,但分属不同采矿子系统,在采矿工作中往往从船上分开布放至工作位置,且布放位置一般不同,采矿车需要从船尾通过A架布放,中继站需要从月池通过塔架布放,在作业完成回收也是分别回收的,在深海采矿工程中由于海洋环境比较复杂,这种采矿车和中继站分开的模式给布放回收和使用带来较大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车库式水下中继站,其能对矿石进行缓存和均匀化预处理,并集成了采矿车及水下探测机器人,实现采矿系统水下设备的集成快速布放回收,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深海采矿的车库式水下中继站,包括框架结构的支撑舱,支撑舱内安装采矿装置、抽料装置、料仓和送料装置,采矿装置包括采矿车、脐带缆绞车、水下监测机器人和吊绳绞车,脐带缆绞车和吊绳绞车固定在支撑舱上,采矿车通过脐带缆绞车中的脐带缆吊装在脐带缆绞车的下方,水下监测机器人通过吊绳绞车中的吊绳吊装在采矿车的一侧;抽料装置包括料仓泵和软管绞车,料仓泵和软管绞车固定在支撑舱上,软管绞车上缠绕软管,软管的一端管口通过进料管和料仓泵的进料口连通,软管的另一端管口和采矿车的出矿口连通,料仓泵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和料仓连通;送料装置用于将料仓内的矿石输送到采矿船上;支撑舱的下端设置移动门,当移动门关闭时,采矿车可移动至移动门上;当移动门打开时,采矿车可穿过移动门移动至支撑舱的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移动门包括两扇门板,每扇门板均通过两个油缸驱动实现转动,油缸的活塞杆端部和门板铰接相连,油缸的缸体铰接固定在支撑舱上,移动门关闭时,两扇门板水平布置;移动门打开时,两扇门板向下转动。
所述送料装置包括喂料装置和三通管,料仓的出料口通过喂料装置和三通管的第一管口相连,三通管的第二管口连通外界,三通管的第三管口通过送料管和主泵连通。
所述支撑舱是由舱顶、上舱身、中舱身和下舱身依次从上而下拼接而成的立体车库式框架结构,舱顶为锥形框架,上舱身、中舱身和下舱身均为四方体框架,采矿车、水下监测机器人布置在下舱身中,料仓的上端布置在上舱身中,料仓的下端布置在中舱身中。
所述下舱身的一侧敞口供采矿车和水下监测机器人穿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申请能够对矿石进行缓存和均匀化预处理,并集成了采矿车及水下监测机器人,实现采矿系统水下设备的集成快速布放回收,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64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