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快速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15592.0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69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明尔扬;许建国;杨清海;伊鹏;李明;段永伟;刘成双;张凤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04 | 分类号: | E21B17/04;E21B17/02;H01R13/02;H01R13/40;H01R13/502;H01R24/00;H01R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赵燕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智能 管柱 快速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为一种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快速连接装置,包括快接接头和连接端头,快接接头包括分段插接式的接头内管,接头内管的内腔构成轴向贯通的接头流体通道;接头内管的外壁上套设分段插接式的绝缘套结构,绝缘套结构的侧壁内沿轴向穿设分段插接式的导电铜套,导电铜套用于相邻两段电缆的导电连接,绝缘套结构的外壁上包覆分段插接式的接头外管;连接端头内轴向贯通设置端头通孔,端头通孔与接头流体通道连通设置,连接端头内还轴向贯通设置电缆通孔,连接端头的第一端与接头外管密封连接,连接端头的第二端用于与过缆结构连接。本发明能快速实现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内电缆对接及过液通道的连通,显著提高电缆连接效率和可靠性,满足智能注采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快速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注采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井下工具或设备需要供电,常规的电缆连接方式是在工具外侧绑定电缆,并且需要穿出或穿入工具,电缆密封及绝缘的可靠性一直都是巨大考验。然而随着井下电控工具数量的迅速提升,现场或者工厂里接线工作的工作量剧增,同时对可靠性提出更高的挑战。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快速连接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快速连接装置,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能快速实现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内电缆对接及过液通道的连通,显著提高电缆连接效率和可靠性,满足智能注采的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井下智能注采管柱快速连接装置,包括快接接头和连接端头,所述快接接头包括分段插接式的接头内管,所述接头内管的内腔构成轴向贯通的接头流体通道;所述接头内管的外壁上套设分段插接式的绝缘套结构,所述绝缘套结构的侧壁内沿轴向穿设分段插接式的导电铜套,所述导电铜套用于相邻两段电缆的导电连接,所述绝缘套结构的外壁上包覆分段插接式的接头外管;所述连接端头内轴向贯通设置端头通孔,所述端头通孔与所述接头流体通道连通设置,所述连接端头内还轴向贯通设置用于穿设电缆的电缆通孔,所述连接端头的第一端与所述接头外管密封连接,所述连接端头的第二端用于与过缆结构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头内管包括相邻端能密封插合的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绝缘套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套和第二绝缘套,第一绝缘套套设于第一内管的外壁上,第二绝缘套套设于第二内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一绝缘套的第一端向内凹设直径呈减小设置的第一锥套孔,所述第二绝缘套的第一端向外凸设直径呈减小设置的第一锥套,所述第一锥套能密封插设于所述第一锥套孔内。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管的第一端设置内管外凸柱,所述内管外凸柱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内管的第一端向内凹设内管内凹槽孔,所述内管内凹槽孔内设置第三台阶部和第四台阶部,所述内管外凸柱能插接于所述内管内凹槽孔内,所述第二内管的第一端的端面轴向顶抵于所述第一台阶部上,所述第三台阶部轴向顶抵于第二台阶部上,所述第一内管的第一端的端面轴向顶抵于所述第四台阶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铜套包括第一铜套和第二铜套,所述第一绝缘套内轴向贯通设置第一铜套安装孔,所述第一铜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铜套安装孔内;所述第一铜套的第一端向内凹设第一电缆插孔,所述第一铜套的第二端向内凹设铜芯插孔;所述第二绝缘套内轴向贯通设置第二铜套安装孔,所述第二铜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铜套安装孔内;所述第二铜套的第一端向外凸设铜芯,所述铜芯导电插接于所述第一铜芯插孔内,所述第二铜套的第二端向内凹设第二电缆插孔。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缆插孔自端部向内套设能轴向顶抵第一铜套的第一绝缘限位套,所述第二电缆插孔内自端部向内套设能轴向顶抵第二铜套的第二绝缘限位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5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回音估计系统以及回音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