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锥形转炉出钢用挡渣锥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14712.5 | 申请日: | 2020-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7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 发明(设计)人: | 胡静航;刘靖轩;赵冉;佟晓松;刘丽;颜浩;赵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5/46 | 分类号: | C21C5/46;C04B35/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兴林 |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锥形 转炉 出钢用挡渣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锥形转炉出钢用挡渣锥,包括倒圆台形的锥头和锥杆,所述锥头和锥杆通过自锁紧垫片连接在一起;所述锥杆包括金属材料的导向杆和高温耐火材料的固定柱,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柱浇铸连接为一体,导向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自锁紧垫片与所述锥头锁紧连接。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密度大稳定性好,强度高,保证产品的正常导向,准确寻找出钢口,提高产品的使用稳定性;将整套产品固定在挡渣车上之后加入到转炉中,即可对转炉中的钢水进行过滤挡渣,提高钢水的纯净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冶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锥形转炉出钢用挡渣锥。
背景技术
在炼钢过程中,钢渣悬浮在钢水的上部,经过转炉出钢时,在钢水大部分排出后,剩余的钢水会在出钢处形成较大的漩涡,导致较多的钢渣会经过漩涡从出钢口流出,影响得到的钢水质量。为了提高钢水的质量,得到较为纯净的钢水,现有技术对转炉的出钢口进行投入挡渣锥进行挡渣,但由于产品的体密及强度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导致挡渣锥加入到转炉中之后,会发生飘起、炸裂等情况,不能准确的挡到转炉的出钢口,从而导致挡渣失败。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挡渣球,可加入到转炉出钢口出进行挡渣,但因为其表面为球面,与出钢口接触的相对面积较小,加入后飘起情况较多,挡渣成功率仅有80%左右。另外,现有技术中生产出的挡渣锥由于凹槽较小,出钢速度较慢,且在转炉中还有较多的钢水时,就已经将出钢口堵住了,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了炼钢的成本。同时,在现有的技术中,挡渣锥头和挡渣锥杆的连接大多数依靠耐火火泥进行连接,结合紧密性较差,经常会出现加入挡渣锥后发生掉杆的情况,影响挡渣锥的导向及准确寻找出钢口,对挡渣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锥形转炉出钢用挡渣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挡渣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锥形转炉出钢用挡渣锥,包括倒圆台形的锥头和锥杆,所述锥头和锥杆通过自锁紧垫片连接在一起;所述锥杆包括金属材料的导向杆和高温耐火材料的固定柱,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柱浇铸连接为一体,导向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自锁紧垫片与所述锥头锁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锥头的表面呈圆周均布有多条流钢凹槽,所述流钢凹槽的截面设置为弧形;所述锥头的中心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杆连接用的导向孔。
再进一步的,所述流钢凹槽的开口宽度为50mm,流钢凹槽的圆弧半径为360±5mm。
再进一步的,所述锥头和锥杆连接后的体积密度为3.8~4.2g/cm3。
再进一步的,所述锥杆的体积密度在3.0g/cm3以上,所述导向杆的总长度与所述固定柱的总长度设置比例为3:2。
再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杆的总长度设计为1200~1500mm,所述总长度的选择与所述锥头的大小相匹配。
再进一步的,所述自锁紧垫片设计为圆形,包括挡片本体,所述挡片本体上设置有外避空槽和内避空槽,所述外避空槽具体设置为外开口U型槽,多个所述外开口U型槽呈圆周均布,所述内避空槽包括中心圆孔和多个内开口U型槽,多个所述内开口U型槽呈圆周均布,且所述外开口U型槽与所述内开口U型槽一一对应。
再进一步的,所述锥头的组成成分,按照重量份计,包括50~60份粒度为1-8mm的金刚砂,15~25份不同粒度的黑铝砂,0~25份不同粒度的低灼减除铁料,以及3~5份液体树脂。
再进一步的,高温耐火材料的所述固定柱的组成成分,按照重量份计,包括70份钢包预制料、15~20份黑铝砂、5~10份的70G水泥、3~8份硅微粉和少量的防爆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47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