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13742.4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7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铭;王健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B07B1/2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君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5 | 代理人: | 杜鹏飞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水 一体化 养殖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包括幼虫区和成虫区,所述成虫区通过虫卵输送装置与幼虫区连接,所述幼虫区包括供料机构和多个养殖盒,多个养殖盒沿螺旋形路径从上到下排列,多个虫龄段的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养殖在从上向下排列的养殖盒中,所述养殖盒处设有用于驱赶幼虫从当前养殖盒转移至下一个虫龄段养殖盒中的发光装置;所述成虫区包括集卵机构和采卵机构,所述集卵机构包括集卵器,包括多个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集卵板,其中,相邻两个的集卵板之间的间隙构成沿着竖向方向延伸的集卵缝;所述集卵器的下方设有收卵斗。该一体化养殖设备将幼虫和成虫的养殖集合在一起,形成连续式的一体化养殖,有利于形成大规模、模块化的养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黑水虻养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
背景技术
为适应有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引进了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的方法。其中,黑水虻原产于美洲,是一种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其幼虫营腐生生活,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并能够有效率地将易腐有机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和油脂,向市场提供大量优质而廉价的动物蛋白来源,从而在环保和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黑水虻的养殖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散养方式转为高效的集中养殖方式,尤其是在黑水虻产卵过程中,将黑水虻引导至专门设置的产卵装置上,使得黑水虻在统一、集中的位置产卵,以便后续对虫卵进行统一处理,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9042543 A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黑水虻集卵方法以及申请公布号为CN 110731313 A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黑水虻卵收集装置及其收集方法,上述养殖方式虽然能够集中地获得大批量的虫卵,但同时存在以下的不足:
1、在采卵过程中,需要借助人工或者单独配置采集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制约采卵的效率,不够便捷,还可能会在采卵过程中造成虫卵的损坏。
2、获得虫卵后,还需要进行孵化和培养幼虫,而现有技术中,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混合放养的方式培养幼虫,将所有的虫卵投放到同一个养殖区中,这样会使得不同的虫龄的幼虫混在一起,实现不了科学、有序的管理,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形成产业化。
3、由于成虫和幼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养殖方式,现有技术中往往对两者进行独立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养殖概念,养殖方式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该一体化养殖设备将幼虫和成虫的养殖集合在一起,形成连续式的一体化养殖,有利于形成大规模、模块化的养殖,提高黑水虻的养殖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包括幼虫区和成虫区,所述成虫区通过虫卵输送装置与幼虫区连接;其中,所述幼虫区包括用于向黑水虻幼虫提供喂养物料的供料机构以及用于为黑水虻幼虫提供生长空间的至少三个养殖盒,相邻的两个养殖盒之间通过中间过渡通道实现首尾连接;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分成多个虫龄段,多个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养殖在多个养殖盒中;所述养殖盒处设有用于驱赶黑水虻幼虫从当前养殖盒转移至下一个虫龄段养殖盒中的发光装置;
所述成虫区包括用于供黑水虻进行集中产卵的集卵机构以及用于采集黑水虻虫卵的采卵机构,所述集卵机构包括集卵器,该集卵器包括多个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集卵板,其中,相邻两个的集卵板之间的间隙构成集卵缝;所述集卵器的下方设有用于对落下的虫卵进行统一收集的收卵斗;
所述虫卵输送装置的首端延伸至收卵斗的出口的下方,末端延伸至第一个养殖盒处。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多个养殖盒沿螺旋形路径从上到下依次排列,采用下行的螺旋式设置,占用空间少,过程流畅,便于各阶段幼虫移至对应的区域,实现幼虫流水式的成长和分离。当然,多个养殖盒也可以沿着水平的路径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37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