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耐受型高产碳水化合物的热泉蓝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13348.0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61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吕雪峰;朱涛;尼丁·克什李;李辉;谢玉曼;齐凤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9/02;C12P19/12;C12R1/01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刘川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耐受 高产 碳水化合物 热泉 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产碳水化合物的热纤细鞘丝藻NK1‑22,所述热纤细鞘丝藻于2019年12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9155;还涉及该热纤细鞘丝藻在产碳水化合物中的应用;还涉及一种培养上述热纤细鞘丝藻的方法,以及用该方法获得的培养物。本发明的热纤细鞘丝藻具有57%的可溶性糖含量,并且可分泌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糖至培养环境中。该藻株虽分离于热泉环境,但是对温度的耐受区间非常宽,在30℃的常规环境和50℃的高温环境均生长良好,同时具有高产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并且对高光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培养时提供高温高光强,既可保持高速生长,又可降低污染杂藻杂菌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微藻领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高温耐受型高产碳水化合物的热泉蓝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藻生物技术可摆脱传统绿色化工“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困境,是颇受关注的光合生物合成路线。但是,伴随微藻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病毒、原生动物污染等实验室或中式尺度未曾发现或预估的瓶颈性问题日趋突显。选育优良藻种、发掘新型培养工艺,开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的优质产品是业界迫切解决的问题。
蓝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原核微生物,可进行植物型产氧光合作用,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土壤甚至岩石表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一些极端环境中(如热泉、冰原、沙漠、盐湖)也可找到他们的踪迹,素有“先锋生物”之称。蓝细菌在固碳、放氧、固氮等生命过程中可以合成藻蓝蛋白、多糖、色素以及多种次级代谢产物,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微生物细胞工厂”。
温度是微藻规模化培养中突出目标藻种生长优势、控制藻种污染的重要环境因子。嗜热蓝细菌是热泉等高温环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最佳生长温度在45℃左右或更高。得益于各类组学研究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热泉生境中蓝细菌的资源多样性和代谢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由于热泉微生物分离纯化的研究相对滞后,陆地热泉中“温度型”微藻资源的开发仍具发展空间。发掘具有宽泛温度耐受范围且生长迅速的微藻资源,可进一步克服微藻养殖的地域限制、提高微藻规模化培养的效率并籍其温度耐受特征控制生物污染,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发明人从野外采集藻样,经培养分离,得到一株能够高产碳水化合物的藻株。其形态为多个细胞串成单列细胞丝状体,呈蓝绿色,没有细胞核,丝状体上下等宽,外有胶质鞘,呈现典型的热纤细鞘丝藻形态,经测序得到其16S rRNA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将该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与热纤细鞘丝藻属的类群相似度较高,命名为热纤细鞘丝藻NK1-22,拉丁学名为Thermoleptolyngbya sp.NK1-22。
基于以上发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耐受型高产碳水化合物的热纤细鞘丝藻,所述热纤细鞘丝藻于2019年12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为CGMCC NO.1915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热纤细鞘丝藻在产碳水化合物中的应用。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碳水化合物为可溶性糖。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碳水化合物为蔗糖、甘露糖、乳糖和麦芽糖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热纤细鞘丝藻的方法,包括将所述热纤细鞘丝藻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进行光合培养的步骤。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液体培养基为外加0-300mM氯化钠的BG11培养基。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培养温度为30-50℃。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培养方式为通入含有3%CO2的空气培养。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培养时的光照强度为100-500μmol photons m-2s-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33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矩阵处理装置
- 下一篇:海底管道超声导波全向聚焦声透镜柔性换能器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