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预混燃烧的燃气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13174.8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8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强;周广栋;许焕焕;程星星;付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70;F23D14/46;F23C9/0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晓鹏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预混 燃烧 燃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预混燃烧的燃气燃烧器,包括引射器、燃烧器、引气管,引气管的一端伸入引射器的入口端,引射器的出口端伸入燃烧器,引射器的壳体为为双层结构,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的两端封闭,之间形成空腔,中部设置若干挡板,挡板沿着径向将空腔隔开,内层壳体设置若干回流孔,外层壳体设置若干进气口,进气口与空腔相通,若干回流孔分别与若干单独的空腔相通;燃烧器的壁部设置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与引射器的空腔连通,燃烧器的内侧壁设置若干烟气孔,烟气孔与空腔相通。进气口进入的空气与天然气进行交叉射流混合,在本发明的引射器中混合效果更好,将烟气回流引入到引射器中,降低燃烧流的温度,减少了氮氧化物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气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预混燃烧的燃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也逐渐加重,能源日益紧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迫在眉睫。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在我国消费能源总量里,煤炭的消耗占比高达70%,然而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合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更加清洁的能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天然气作为比较清洁的能源,在我国也逐渐被加以研究利用。根据BP公司发布的《2035 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35年,天然气作为一次清洁能源,将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化石燃料。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结果,估计全球石油开采可供45年,天然气约为60年,煤炭的存储最多可供230年,而我国煤炭储量在世界占11%,原油占 2.4%,天然气仅占1.2%,预计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因此能源短缺问题将成为世界未来最大的难题,对于中国来说,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使用产生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进而引起了大气污染这一问题。大量的燃料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在2019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各污染类型占比报告中显示,大气污染占据48.1%,位居各污染类型占比排行第一,由此可见,煤炭、石油在我国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报告显示,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逐年上升,占GDP 的比重一直高居不下,可见我国对治理污染的决心以及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通过探究新的燃烧机制强化燃烧减少能源浪费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未来研究的两个方向。
天然气含硫量和含氮量均远低于煤炭和石油等化工燃料,可以减少燃料型NOx 的产生,但天然气燃烧时温度高,此时与空气混合后会将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在高温下形成热力型NOx,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控制燃烧装置排放的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国外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低NOx 燃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高潮,开发出了低NOx燃烧器等实用技术。
发明人发现,控制NOx排放的技术措施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所谓的一次措施,其特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控制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反应。属于这类措施的有所有的运行改进措施和除燃料分级技术外的燃烧技术措施。另一类是二次措施,其特征是把已经生成的NOx通过某种手段还原为N2,从而降低NOx的排放量。属于这类措施的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非催化还原法(SNCR),以及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第二类措施中的SCR、SNCR法又称为烟气净化技术,它能大幅度地把NOx排放量降低到200mg/m3(指标准状态下干烟气,当O2=60%时,按NO2计的质量浓度。下同。)以下,但存在设备昂贵、运行费用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预混燃烧的燃气燃烧器。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加强燃料空气混合,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31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