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高温的高承压堵漏剂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11388.1 | 申请日: | 2020-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6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 发明(设计)人: | 严君凤;蒋炳;吴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9K8/03 | 分类号: | C09K8/03;C09K8/16;C09K8/46;C09K8/467 |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8 | 代理人: | 尹玉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高承压 堵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高温的高承压堵漏剂,按质量份计算,由以下成分组成:石榴石颗粒:31.5份~42份;弹性石墨:6份~10份;玻璃纤维:4份~7.5份;陶瓷纤维:5份~8份;填塞剂:7份~11.5份;悬浮剂:4.5份~5份;填充剂:25份~31份。本发明旨在解决在260℃高温条件下高承压堵漏的技术难题,本发明制备的堵漏剂可以形成致密的堵漏层,从而实现耐高温260℃、承压10MPa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钻井堵漏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高温的高承压堵漏剂。
背景技术
在钻井过程中,由于漏失不仅会耗费钻探时间、造成钻井液损失,同时有可能会造成卡钻、井喷、井塌等一系列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钻井速度和效率,甚至造成钻孔报废,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漏失问题是钻井工程中最常见的技术难题之一,始终是钻探技术人员的研究内容。
对于钻井漏失问题,多年来采用桥接堵漏技术较好的解决了井漏问题,由于桥接堵漏技术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施工安全,所以桥接堵漏技术占井漏处理方法的50%以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随着科学钻探、深海钻探、新型清洁能源干热岩钻探的开展,钻孔井底温度都较高,有的甚至达到200℃多度。在堵漏技术方面,国内外40年来都进行了大量工作,一般均是对现场不同漏失量大小而采用不同堵漏方法。目前堵漏材料的适用温度普遍在180℃以内。但原有的堵漏材料不能够适合200℃多度高温环境下使用,导致形成的封堵墙强度不够,承压能力较低,封堵层失效重新出现漏失或者使高压差层段的承压堵漏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我们针对深地钻探、科学钻探和干热岩钻探堵漏技术的需要,为了支撑深海钻探项目的施工,如何解决高温条件下高承压堵漏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高温的高承压堵漏剂,旨在解决在260℃高温条件下高承压堵漏的技术难题,本发明制备的堵漏剂可以实现抗260℃高温、承压10MPa压力。
为了解决深海钻探、科学钻探和干热岩钻探过程中,在260℃高温条件下,高承压堵漏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温260℃、承压10MPa的堵漏材料。
本发明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抗高温的高承压堵漏剂,按质量份计算,由以下成分组成:石榴石颗粒:31.5份~42份;弹性石墨:6份~10份;玻璃纤维:4份~7.5份;陶瓷纤维:5份~8份;填塞剂:7份~11.5份;悬浮剂:4.5份~5份;填充剂:25份~31份。本发明通过各材料组分的协同作用形成了致密的堵漏层,从而实现了抗260℃高温、承压10MPa压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按质量份计算,由以下成分组成:石榴石颗粒:31.5份、弹性石墨:7.5份、玻璃纤维:5.5份、陶瓷纤维:8.5份、填塞剂:11.5份、悬浮剂:4.5份、填充剂:31份。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按质量份计算,由以下成分组成:石榴石颗粒:42份、弹性石墨:8份、玻璃纤维:6.5份、陶瓷纤维:5份、填塞剂:7.5份、悬浮剂:5份、填充剂:26份。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按质量份计算,由以下成分组成:41.5份、弹性石墨:10份、玻璃纤维:5.5份、陶瓷纤维:5份、填塞剂:7份、悬浮剂:5份、填充剂:26份。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石榴石由16目、20目、40目、60目粒径的石榴石颗粒组成;所述弹性石墨由100目和20~40目的弹性石墨按重量比1:2组成。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石榴石由7目、8目、10目、20目、40目粒径的石榴石颗粒组成,所述弹性石墨由10~20目和20~40目的弹性石墨按重量比1:2组成。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石榴石由4目、5目、7目、10目、16目粒径的石榴石颗粒组成,所述弹性石墨由10~20目和20~40目的弹性石墨按重量比1:2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13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