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09167.0 | 申请日: | 2020-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7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 发明(设计)人: | 郭潜;禹言士;张振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潜 |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戴丽伟 |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淮北***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面 浮油 污染 治理 技术 吸附 | ||
1.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包括(1)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1)吸收层为中空结构,所述(1)吸收层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腔壳体(2),所述内腔壳体(2)为中空结构,所述内腔壳体(2)的内壁镶嵌有引导棒(3),且引导棒(3)贯穿内腔壳体(2)并延伸至(1)吸收层内,所述(1)吸收层的下端侧壁开设有出油口,且出油口的中心线穿过(1)吸收层的球心,所述出油口中螺纹连接有密封棒(4),所述内腔壳体(2)的内壁中镶嵌有多个平衡调节球(5),且多个平衡调节球(5)以出油口的中心线为环绕中心均匀分布,所述(1)吸收层的外表面镶嵌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光线接收件(6),每个所述光线接收件(6)上均连接有第一光导纤维(7),且第一光导纤维(7)镶嵌于(1)吸收层的内部,位于(1)吸收层上部的所述第一光导纤维(7)均向下延伸至密封棒(4)的附近,且靠近密封棒(4)处的第一光导纤维(7)向外延伸出多根分散设置的第二光导纤维(8),多根所述第二光导纤维(8)均贯穿(1)吸收层并延伸至外部,所述(1)吸收层靠近密封棒(4)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保护件(9),且第二光导纤维(8)嵌设于保护件(9)中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1)吸收层包括骨架(101)和浮油吸收料(102),所述骨架(101)和浮油吸收料(102)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01)为网状结构,且骨架(101)采用防水树脂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油吸收料(102)填充于骨架(101)的缝隙中,且浮油吸收料(102)采用高吸油性树脂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棒(3)为中空结构,且引导棒(3)远离内腔壳体(2)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多个漏油孔(3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调节球(5)包括球壳(501),所述球壳(501)为中空结构,所述球壳(501)的中心处的侧壁转动连接有重心锤(502),且重心锤(502)的形状为凸轮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调节球(5)的数量为八个,且多个平衡调节球(5)关于出油口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9)包括保护层(901),所述保护层(9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洁面层(9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901)采用树脂材料,所述洁面层(902)采用透明的亚克力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面浮油污染治理技术的吸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接收件(6)采用纳米自洁玻璃材料,且光线接收件(6)的形状为球体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潜,未经郭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916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