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和模组疲劳强度测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06753.X | 申请日: | 2020-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6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贾宇坤;任飞;曹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2 | 分类号: | G01N3/32;G01N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黄志兴;赵东方 |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组 膨胀 疲劳强度 测试 工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提供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包括模组安装板,所述模组安装板的两端设有模组夹持部,所述模组夹持部依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夹板、调节块和外夹板,所述内夹板、所述调节块和所述外夹板适于围合成所述内夹板与外夹板之间间隔可调的贯通夹持空间;所述外夹板通过铰接轴铰接于工装夹持头上,所述模组夹持部能够围绕所述铰接轴旋转。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测试效果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特别涉及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对电动汽车而言,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较为重要。模组是动力电池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模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电芯的膨胀收缩使模组端、板侧板在模组充放电循环中始终承受着膨胀收缩的循环载荷,这种持续性的疲劳循环载荷易造成模组端板、侧板以及端侧板焊缝处发生疲劳断裂现象,若模组发生断裂阶梯,则易引起电池包内部短路进而造成电动车起火,甚至是爆炸现象,危及乘员人身安全。
目前,各生产厂商会对生产的端板及侧边进行疲劳强度测试,但是,其面临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通过模组充放电循环验证模组端侧板结构是否满足疲劳强度要求,由于现有的模组充放电循环测试非常慢,导致测试周期较长,无法满足产品开发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数公司将膨胀力工况定义为强度工况,对此进行单次拉升强度验证。由于在模组整个寿命周期内月经历8000-10000次充放电循环,为疲劳工况,一次充放电循环约4小时,若要进行实际充放电验证,周期非常漫长。若仅进行单次拉伸强度验证,存在验证不充分,不能评价其疲劳失效的风险。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以解决或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以能够在快充过程中对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进行快速冷却。
此外,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方法,该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方法测试效果好,测试效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包括模组安装板,所述模组安装板的两端设有模组夹持部,所述模组夹持部依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夹板、调节块和外夹板,所述内夹板、所述调节块和所述外夹板适于围合成所述内夹板与外夹板之间间隔可调的贯通夹持空间;所述外夹板通过铰接轴铰接于工装夹持头上,所述模组夹持部能够围绕所述铰接轴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铰接轴的轴向中心线与所述贯通夹持空间的贯通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外夹板包括外夹板平板和连接于所述外夹板平板的侧面上的外夹板凸出部,所述外夹板凸出部的端部形成有凸出部插齿,所述工装夹持头形成有夹持头插槽,所述凸出部插齿适于插入所述夹持头插槽,以形成供所述铰接轴穿过的安装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凸出部插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凸出部插齿的端部形成为半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调节块分别设于所述内夹板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内夹板、所述调节块和所述外夹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内夹板、所述调节块和所述外夹板连接后的外侧面相平。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方法,其利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模组膨胀疲劳强度测试工装,包括如下步骤:
S01、随机抽取任意一件测试样件,将该测试样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模组夹持部连接,并将两个所述外夹板与测试拉伸机连接;
S02、对步骤S01中的测试样件施加静态载荷至该测试样件发生断裂失效,确定测试样件的抗拉力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67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