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带状缠绕式屏蔽外壳的电流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3874.9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8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程养春;常文治;毕建刚;沙雨飞;丁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R15/18;G01B7/16;G01R31/62;G01R31/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带状 缠绕 屏蔽 外壳 电流传感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带状缠绕式屏蔽外壳的电流传感器。该传感器由环形线圈骨架、线圈、带状缠绕式屏蔽壳三部分组成。带状缠绕式屏蔽外壳由带状材料缠绕在线圈上而成。带状材料由金属层和绝缘层叠在一起而成。外部干扰磁场大部分被带状材料的金属层屏蔽壳屏蔽,而被测电流的磁场透过带状材料的绝缘层在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动势,保证电流传感器能够准确测得电流信号。因此本发明可以提高线圈型电流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变压器绕组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可以在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试验过程中有效测量电流信号的具有带状缠绕式屏蔽外壳的大尺寸线圈型电流传感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绕组是变压器中最常发生故障的部分,近年来的绕组变形事故已经成为变压器的最主要故障类型。传统的绕组变形离线检测方法因为必须停电并解开高压引线,己经不能满足现在电网对于安全可靠性的需求,在线监测势在必行。目前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向在线变压器注入激励信号,并获取响应信号。近些年提出的利用大直径电流传感器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图1为利用电磁耦合的方式向在线变压器进行信号注入与测量响应的示意图,大直径电流传感器套在变压器A相套管上对A相电流信号进行测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流传感器的尺寸较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B、C相套管的电流信号会通过磁场空间耦合的方式对A相测量电流信号的传感器产生干扰,传感器出现电磁屏蔽失效的问题,此时测量传感器的输出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套管内流过的电流。
以往试验中罗氏线圈型电流传感器尺寸较小,电磁干扰也较小,没有关注到线圈的屏蔽问题。如今,我们在绕组变形试验中应用的传感器直径远大于截面半径,线圈的屏蔽问题变得突出。目前电流传感器的电磁屏蔽措施是加装金属性屏蔽外壳,然而对这种金属性屏蔽外壳具体作用以及其屏蔽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现有的罗氏线圈型电流传感器金属外壳多为C型。由附图2可见,C型金属屏蔽壳整体为环形,其轴向截面近似为C型。对于一般尺寸的电流传感器,加装C型屏蔽外壳对于外部干扰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然而,变压器绕组变形等试验需要大尺寸大直径的电流传感器,C型金属屏蔽壳是否还能有效屏蔽外部干扰成为试验的一大问题。
我们通过仿真计算不同材料的C型传感器屏蔽外壳对于被测信号的影响以及对外界干扰信号的屏蔽效能,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明确C型屏蔽外壳对于电流传感器的具体作用。仿真结果发现,C型屏蔽外壳对于外界干扰信号的屏蔽效能与外界干扰信号的角度有关,干扰磁场的方向越接近和环形屏蔽壳所在平面垂直,屏蔽壳的屏蔽效果越差。对于完全与屏蔽壳垂直的干扰磁场,C型外壳甚至起不到屏蔽作用。针对这一仿真结果,我们对带有C型屏蔽外壳以及不带C型屏蔽外壳的不同传感器进行了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和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发现各个传感器在添加C型屏蔽外壳和脱离C型屏蔽外壳的情况下对于外界干扰信号的响应差别不大,说明C型屏蔽外壳对于抗射频干扰磁场和抗工频干扰磁场的效果有限。
传统的电流传感器金属屏蔽外壳如C型屏蔽外壳等对大尺寸的电流传感器外部干扰屏蔽效果有限,而且难以拆卸和组装,不能重复使用。因此,设计一种具有新型的可以
有效屏蔽外部各种电磁干扰的多屏蔽层的带状缠绕式屏蔽壳,对于提高变压器绕组变形试验的效率以及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且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带状缠绕式屏蔽外壳的大尺寸电流传感器,如图3所示。其特征是:该传感器由环形线圈骨架[1]、线圈[2]、带状缠绕式屏蔽壳[3]组成;线圈骨架[1]整体为环形,截面为正方形;线圈[2]均匀缠绕在线圈骨架[1]上;带状缠绕式屏蔽外壳[3]由带状材料[4]缠绕包裹线圈[2]的整个表面而成,并且根据对屏蔽效果的需要来确定缠绕层数;带状材料[4]由金属层 [5]和绝缘层[6]叠在一起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38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两级增压变流量液驱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风味辣椒的腌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