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02891.0 | 申请日: | 2020-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9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伟;雍洪宝;丁百湛;李保亮;沈建;周晓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淮安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T17/00;G06F30/17;E04G21/14;E04G21/00;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李苏哲 |
| 地址: | 223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技术 装配式 建筑 施工 方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包括在BIM应用中建立不同结构件的数据库;采集环境和地理信息数据并使用BIM制图,获取环境BIM模型;选择不同的结构件和环境BIM模型进行初步组合,得到组合模型;确定重叠干涉区域并对相应结构件尺寸进行修正;再次组合并进行力学校验,修改相关尺寸和材料;基于BIM设计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对结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并且选择不同的结构件进行初步组合以及使用重叠干涉区域进行尺寸修正,最终再进行力学校验,以确保各个结构件组装不会干涉碰撞,并且在组织完成后能够满足设计时要求的力学强度,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
背景技术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是用来形容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
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
传统的二维设计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解决预制构件之间可能存在的碰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旨在解决传统二维设计无法解决构件之间的碰撞问题导致装配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包括:在BIM应用中建立不同结构件的数据库;采集环境和地理信息数据并使用BIM制图,获取环境BIM模型;选择不同的结构件和环境BIM模型进行初步组合,得到组合模型;确定重叠干涉区域并对相应结构件尺寸进行修正;再次组合并进行力学校验,修改相关尺寸和材料;基于BIM设计现场施工工艺。
其中,所述在BIM应用中建立不同结构件的数据库的具体步骤为:在BIM应用中导入现有的三维建筑模型;对三维建筑模型进行切割以得到结构件对多个结构件分别进行受力测试,测试通过的为合格结构件;测试没通过的为不合格结构件;修改不合格结构件的尺寸和材料重新测试,直至测试合格,成为合格结构件。
其中,所述在BIM应用中建立不同结构件的数据库的具体步骤还包括:对合格结构件进行模数化和标准化优化,形成标准结构。
其中,所述环境和地理信息数据具体是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分布状况的信息。
其中,所述采集环境和地理信息数据并使用BIM制图,获取环境BIM模型的具体步骤为:采用测绘无人机对区域内的地表信息进行采集;基于地形和水文信息对建筑区域进行规划;规划建筑区域相关的交通路线,得到环境BIM模型。
其中,所述确定重叠干涉区域并对相应结构件尺寸进行修正的具体步骤为:在组合模型中检索模型重叠区域;确定两个相关结构件的重叠区域尺寸并保存为重叠结构;基于重叠结构去除两个相关结构件的重叠结构部分;对相关结构件分别添加重叠结构并进行受力分析;比较两个结构件的受力分析结果,以标准的受力结构确定各个结构件的尺寸。
其中,所述基于BIM设计现场施工工艺的具体步骤为:基于环境BIM模型,规划施工堆放区域;设计施工路线;设计预制墙体吊装工艺;设计叠合板、楼梯和阳台的吊装工艺;设计房顶的吊装工艺。
其中,所述设计预制墙体吊装工艺的具体步骤为:用塔吊缓缓将外墙板吊起并输送到作业位置;塔吊在作业位置上方经引导后使外墙板下落;将外墙板对准地面预埋钢筋并将钢筋插入外墙板;通过螺栓将外墙板和斜支撑杆连接以使外墙板竖直。
其中,所述用塔吊缓缓将外墙板吊起并输送到作业位置前,所述施工方案还包括需要检查吊挂和外墙板的连接是否牢固,如果不牢固则需重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淮安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淮安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淮安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28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