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及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00096.8 | 申请日: | 2020-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0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乔小明;孔繁锋;吕正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2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智则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3 | 代理人: | 沈抗勇 |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墙面 废液 收集 装置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器(100)、连接件(200)和疏导器(300),所述连接件(200)设置在收容器(100)背面,所述疏导器(300)水平贯穿收容器(100)中心;
所述收容器(100)包括正面板(101)、背面板(102)和侧面板(103),所述正面板(101)和背面板(102)相互平行且大小相等,所述正面板(101)和背面板(102)之间通过上、下、左、右共四个侧面板(103)相连,所述正面板(101)和背面板(102)上均设有开口,所述正面板(101)、背面板(102)和侧面板(103)组合成封闭的箱型结构;
所述连接件(200)包括胶条(201)和覆膜一(202),所述胶条(201)设置在背面板(102)背对正面板(101)一侧的周边,所述胶条(201)外侧设置覆膜一(202);
所述疏导器(300)包括腔道(301)、前通口(302)、加强环(303)、后通口(304)、粘结环(305)、覆膜二(306)和泄浆孔(307),所述腔道(301)为前后设置且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前通口(302)和后通口(304),所述前通口(302)设置在正面板(101)的开口处,所述前通口(302)的外圈设置有加强环(303),所述加强环(303)扣夹在正面板(101)开口两侧,所述前通口(302)设置在背面板(102)的开口处,所述后通口(304)的外圈设置粘结环(305),所述粘结环(305)设置在背面板(102)开口内,所述粘结环(305)背对腔道(301)的一侧设置覆膜二(306),所述腔道(301)上设置有与收容器(100)内部连通的泄浆孔(3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器(100)的正面板(101)、背面板(102)和侧面板(103)为薄壁面板,并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四个所述侧面板(103)均为柔性件具有压缩变形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一(202)长度和宽度与所述胶条(201)长度和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道(301)为两端开口的空腔薄壁,所述腔道(301)两端开口尺寸与前通口(302)和后通口(304)尺寸相同均为圆形,所述腔道(301)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所述腔道(301)为柔性件具有压缩变形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环(303)为圆环形,所述加强环(303)为采用塑料或橡胶材质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环(305)为圆环形,所述覆膜二(306)外形尺寸与粘结环(305)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浆孔(307)设置在腔道(301)结构下部,水钻开孔产生的废液在重力作用下汇流至泄浆孔(307)并排泄至收容器(100)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开孔废液收集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开孔位置放样将,拟开孔的洞口位置和尺寸测设在墙面上;
步骤二:装置安装,首先将装置的后通口(304)中心对准拟开孔的洞口中心,撕掉覆膜二(306)并将后通口(304)固定,随后撕掉覆膜一(202),将后通口(304)周圈的背面板(102)粘贴在墙面上,最后将整个装置固定在墙面上;
步骤三:水钻安装就位,将水钻钻头依次穿过折叠的前通口(302)、腔道(301)、后通口(304)后对准墙面拟开孔中心;
步骤四:装置调整,将装置的侧面板(103)和腔道(301)沿着水钻钻头轴心向外拉伸打开;
步骤五:钻孔作业,待完成钻孔作业时,将钻头拔出,随后将背面板(102)由墙面上取下,随后挤压正面板(101)和背面板(102)将废液泄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009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低秩重构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
- 下一篇:一种数控切割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