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99636.5 | 申请日: | 2020-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1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邓晓冬;谢万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穗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A01G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鱼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4 | 代理人: | 廖斌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业 种植 智能 用光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系统及方法。本发明涉及农业物联网领域。本发明的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光照强度和/或紫外线的波长;判断光照强度以及波长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满足预设条件则不调整,若不满足预设条件则调整光照强度和/或紫外线的波长;获取时间信息,根据时间信息对光照强度和/或紫外线的波长进行调节;获取植物信息,根据植物信息对光照强度和/或紫外线的波长进行调节。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紫外线传感器、遮阳器和人造光源。本发明可以给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物联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据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会受光照强度和紫外线的影响,长紫外线对植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促进蛋白质、糖、酸类的合成;短紫外线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以防止植物徒长,有消毒杀菌作用,可以减少植物病害;而现有常规的种植技术不能对植物实时供应所需的光照强度和合适的紫外线波长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系统,其能够实时给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和紫外线,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方法,其能够给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和紫外线,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紫外线传感器、遮阳器和人造光源,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紫外线传感器、遮阳器和人造光源连接;
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并发送农作物受到的紫外线照射信号和光照强度信号;
智能控制器:用于实时接收并分析农作物受到的紫外线照射信号和光照强度信号,判断单位时间段的波长指数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光照强度指数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若单位时间段的波长指数未在范围内时,则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给遮阳器,若单位时间段的光照强度指数未在范围内时,则发送第二控制信号给人造光源,以使得单位时间段的波长指数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光照强度指数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其处于预设范围内;
遮阳器:包括遮阳板和第一信号接收装置,若第一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智能控制器发出的第一控制信号后,通过控制遮阳板的开通或闭合程度以调节照射农作物的太阳光;
人造光源:包括紫外线产生装置和第二信号接收装置,紫外线产生装置发出紫外线照向农作物,若第二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智能控制器发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后,控制紫外线产生装置发出的紫外线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人造光源包括多个紫外线发生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遮阳器为智能遮阳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获取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反馈至智能控制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雨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获取植物生长环境中的雨量信息,并将雨量信息反馈至智能控制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报警模块,报警模块连接所述智能控制器。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农业种植智能用光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穗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穗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96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市政道路护栏清洁清洗机构
- 下一篇:资源分配平台、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