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94978.8 | 申请日: | 2020-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9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山市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F28C3/06;C02F101/16;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4000 四川省乐山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降温 功能 污水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调节池、沉淀池、第一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中间池、缓冲池、第二水解酸化池、兼氧池、MBBR生物膜反应池和二沉池,原水调节池顶部设置有第一散热结构,缓冲池和中间池之间设置散热坡,缓冲池顶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第二水解酸化池顶部设置有第三散热结构,第三散热结构用于对进入第二水解酸化池的污水进行散热。上述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和第三散热结构对污水进行多重多步骤散热,使得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度得以保持相对恒定,不会由于微生物的分解反应而使得温度升高的过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都具有多种微生物分解处理步骤,原水温度一般为40摄氏度,而生物降解所需的降解酶一般在30-35摄氏度时活性最高,虽然污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通过蒸发等形式自动散热,然而微生物在进行无氧或有氧呼吸的时候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热量没有得到及时的排出,使得污水的温度一直居高不下,积累的热量会使得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度逐渐升高而降低了降解酶的活性,影响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速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解决污水散热问题。
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调节池、沉淀池、第一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中间池、缓冲池、第二水解酸化池、兼氧池、MBBR生物膜反应池和二沉池,原水调节池顶部设置有第一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用于对进入原水调节池的污水进行散热,第一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管,缓冲池和中间池之间设置散热坡,散热坡用于对进入缓冲池的污水进行散热,缓冲池顶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用于对进入缓冲池的污水做进一步的散热,第二水解酸化池顶部设置有第三散热结构,第三散热结构用于对进入第二水解酸化池的污水进行散热,MBBR生物膜反应池、第二水解酸化池和二沉池之间设置第二污泥回流管。
优选的,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盘和第一冷却风机,第一散热盘设置于原水调节池顶部,第一冷却风机设置于第一散热盘上方。
优选的,散热坡上设置正对散热坡的第二冷却风机,通过第二冷却风机加速对污水的散热。
优选的,第二散热结构包括第二散热盘和第三冷却风机,第二散热盘设置于缓冲池顶部,第三冷却风机设置于第二散热盘上方。
优选的,第三散热结构包括第三散热盘和第四冷却风机,第三散热盘设置于第二水解酸化池顶部,第四冷却风机设置于第三散热盘上方。
优选的,兼氧池顶部设置有第五冷却风机。
优选的,第一水解酸化池、第二水解酸化池、兼氧池和接触氧化池中均设置有生物菌填料。
优选的,第一散热盘、第二散热盘和第三散热盘均为环形凹槽。
优选的,设置板框压滤机,用于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板框压滤机上设置有污水回流管和污泥进水管,污泥进水管连接沉淀池的污泥出水口,污水回流管连接沉淀池的污水回流口。
优选的,散热坡包括若干溢流坡,溢流坡包括底板、限位板和背板,限位板和背板分别设置于底板相对两侧,若干溢流坡的背板相互连接。
上述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和第三散热结构对污水进行多重多步骤散热,在每通过对应的散热结构散热后,污水均会降低5-10摄氏度,微生物产生的热量和散热结构散发的热量形成热平衡,使得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度得以保持相对恒定,并保持在分解酶活性最高所在的温度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降温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的连接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山市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乐山市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49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