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工智能的寄生虫检测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3922.0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5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滕越;崔玉军;宋亚军;杨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7/11;G06K9/62;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欧阳石文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工智能 寄生虫 检测 方法 系统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涉及疾病诊断和图像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寄生虫(如人兽共患寄生虫)检测系统及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寄生虫检测系统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去干扰模块,图像分割模块,图像分类模块和分类结果确定模块。本发明可以现场直接实现自动检测,采用普通的手拍照即可实现适时现场检测,而检测准确率大大提高,因此降低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检测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本发明能够节约成本,降低寄生虫检测的复杂性,有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疾病诊断和微生物形态图像识别技术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一种寄生虫识别、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和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包括疟原虫、巴贝西虫、阿米巴原虫、杜氏利士曼原虫、弓形虫、伊氏锥虫等。疟疾目前在赤道附近的一个宽频带流行,在美洲地区、亚洲许多地区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85-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根据《2016年世界疟疾报告》,2016年全球疟疾病例约2.14亿例,疟疾死亡约43.8万人。这一负担在非洲地区最为沉重,据估计,该地区92%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该地区,而在5岁以下儿童中,疟疾死亡病例占所有死亡病例的三分之二以上。世卫组织估计,2018年新增疟疾病例2.28亿例,导致405000人死亡。大多数病例(65%)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有1.25亿孕妇面临感染风险;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母亲疟疾每年与估计多达20万婴儿死亡有关。世卫组织估计,2018年新增疟疾病例2.28亿例,导致405000人死亡。大多数病例(65%)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有1.25亿孕妇面临感染风险;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母亲疟疾每年与估计多达20万婴儿死亡有关。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疾病的传播,防止死亡。然而,对于低收入国家,卫生设施严重缺乏有经验的寄生虫学家。因此,这些地区或国家的死亡率下降的障碍之一是疟疾检测不准确。而对于寄生虫来说,其检测是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寄生虫的检测方法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包括:
一是比较传统的镜检检测方法。通过染色将样本制成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但这种检测方法需要依赖于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因而存在效率低、工作强度大、人员易疲劳等问题。一种是培养繁殖检测方法。就是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培养样本中的微生物,观察繁殖扩增的生长特性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但培养方法中需要将寄生虫在培养基上生长18-24小时,周期较长,因而效率较低。另一种是抗原或抗体检测方法。通过向样本中注入特定抗体或者抗原,观察是否发生特异性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这显然需要有明确的抗原抗体反应,需要针对不同的寄生虫分别需要明确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实际中,往往是有相对明确的寄生虫怀疑的情况下,选择对应的抗原抗体反应进行检测。相对来说比较高级是的方法基因检测。利用核酸杂交、基因芯片、聚合酶反应等技术,根据是否检测到寄生虫的特定核酸序列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对偏远山区和不发达地区应用还不是十分普遍。
疟疾通常通过血液涂片或快速诊断试验(RDTs)对血液进行显微镜检查来诊断。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疟原虫DNA的方法已经开发出来,但由于成本和复杂性,在疟疾常见的地区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明/亮视野显微镜观察吉姆萨染色的厚和/或薄血涂片,是目前国际上疟疾检测用血样评价的金标准和主要方法。薄血涂片可以提供阳性或阴性的筛选试验,以确定血液涂片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利用高倍率和高分辨率的白光显微成像技术,对血液涂片中的寄生虫种类进行鉴定和形态学评价。然而,除了训练有素的显微镜技术人员外,传统的白光显微镜通常还需要临床实验室结构,这在疟疾最普遍的地区都很少见。此外,根据专家显微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使用的设备,目前的显微镜技术导致主观测量,据报告差异很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39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