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内均速管流量计的布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2607.6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9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迎慧;宋春光;陈顺龙;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州市都瑞堡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量 空调 末端 单元 内均速管 流量计 布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测量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送风量的均速管流量计的布设方法,包含步骤:步骤S1:末端单元的计算机建模仿真,获取风道内空气流场特征。在风道内选取m×n位置阵列作为流量计的预设位置;步骤S2:按流量计预设高度分别计算,比较同一高度截面上的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值的一致性,得出对应的较优水平位置;步骤S3:基于较优布设位置,以预设风量下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值的交点为流量计的测孔,比较在其他风量下的速度测量值与理论风速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确定最佳布设方案。本发明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获取空气流经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的全过程信息,实现末端单元送风量的精准测量,保证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的调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风量测量与调控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内均速管流量计的布设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变风量空调系统风量测量与调控的技术领域,均速管流量计是布设于末端单元后部风道内的流量传感器,通过测量流经风道空气的体积流量,获得实测风量与用户需求风量之间的偏差值,进而调节风阀开度,补偿或减少送风量。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中,末端单元在低风量时会出现调节失效,甚至伴有湍振、噪音等。因此,提升末端单元中均速管流量计的传感特性(线性度、灵敏度、准确度等),对于提高变风量空调系统动态调节的准确性、可靠性、经济性十分关键。
传统的实验方法存在试制样机成本高、耗时长、实验工作量大、效率低,无法或难以呈现气流的流动细节信息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内均速管流量计的布设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内均速管流量计的布设方法,包含步骤:
步骤S1:以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的物理模型为计算区域,运用计算机建模仿真,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不同风量下风道内高度截面上的空气流场特征及数据,并预设流量计布设的水平、高度位置。在风道内选取m×n阵列,将水平方向划为m等分,高度方向划分为n等分,作为均速管流量计的m×n种预设位置,m×n阵列所在区域须考虑气流在风道内充分发展,消除壁面效应。
步骤S2:按流量计的预设高度分类讨论,比较不同风量下预设高度上的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值的一致性,根据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值的交点数量及位置,得出n种高度分别对应的较优水平位置。
步骤S3:基于较优的流量计布设位置,根据不同风量条件下,风道预设高度截面上的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值的一致性,选取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值的交点作为流量计的测孔位置,比较此位置以交点为测孔,在其他风量下的速度测量值与理论风速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大小,平均相对误差最小者可视为最优布设方案。
作为优选,所述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的物理模型包括末端单元的气流入口管段、送风调节机构、风道及送风口段,且入口管段前端存在10倍管径的入口延长段,所述的送风调节机构包含风阀和滤网。
作为优选,所述的计算区域采用分块划分法划分网格,且滤网及邻近区域、风道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划分,其余区域采用结构化网格划分。
本发明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数值计算获取空气流经变风量空调末端单元的全过程,可以便捷地获取气流在风道中流动的具体特征及相关信息,可以大幅降低产品实验测试成本,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减少人为误差等不确定因素。同时,考虑末端单元风道内空气流场实际存在的不均匀性,提出基于均速管流量计的测量值与理论风速值平均相对误差最小的布设依据(即气流速度分布曲线与理论风速一致性),据此方法布设均速管流量计,可以保证其具有优良的传感特性,提升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调控的精确性、经济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州市都瑞堡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泰州市都瑞堡船舶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26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变存储器及其驱动控制电路
- 下一篇:显示屏、终端及显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