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睡姿自适应调节高度的智能枕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1738.2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7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杨毅;洪瑛;王贝宇;丁琛;孟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浩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吴中伟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睡姿 自适应 调节 高度 智能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睡姿自适应调节高度的智能枕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多方位均匀的调节,使得调节过程更加自然,同时能够提高识别睡姿的准确度。方案概括为,实时采集感应装置检测到的数据信号;根据数据信号构建实时睡姿图像;将实时睡姿图像与标准睡姿图像进行对比匹配,若实时睡姿图像为仰卧睡姿,则调整智能枕与头部接触的位置至H1高度,8cm≤H1≤10cm,调整智能枕与颈部接触的位置至H2高度,11cm≤H2≤15cm;若实时睡姿图像为侧卧睡姿,则调整智能枕与头部接触的位置至H3高度,12cm≤H3≤15cm,调整智能枕与颈部接触的位置至H4高度,14cm≤H4≤19cm。适用于自适应调节的智能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睡姿自适应调节高度的智能枕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我们的脊柱从侧面看并不是笔直的,而是有4个生理弯曲,其中脖颈这里是处于轻微前曲状态的,称为“颈曲”,因为颈部这个略微前倾的生理弧度,躺着时需要枕头支撑颈部。
好的枕头,应该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稳定地支撑头颈,即被枕着的枕头部位正好可以“吻合”脖颈轻微前曲的那个弧度,使脖颈处于正常颈曲的位置,并帮助保持脖子的肌肉和韧带放松。
如图5,①合适的枕头,头是平的,颈部生理弯曲保持;②枕头太高,头是低着的,颈部生理弯曲丧失;③枕头太低,头是仰着的,颈部向前弯曲太过。
仰卧位睡觉的时候枕头要把后脑勺、颈后、肩部后侧同时支撑住,头的部位被枕住时要有一拳高,而枕住“脖子”的部分要比拳头再高3-5厘米,让颈椎处于自然放松的中立位,并得到很好支撑,让肌肉可以很好的放松,尽可能降低颈椎内的应力。
仰卧睡觉时,长期睡高枕的人,其实是在被动保持一种低头的姿势,类似将颈椎“弯折”,造成颈后部与肩部交接处悬空,增加颈椎内部的压力负荷及颈部肌群的高张力状态(因为有悬空和过度屈曲),所以反倒容易导致落枕及颈肩部疼痛等。
仰卧睡觉时:枕头过低或不用枕头的时候,颈椎处于过伸状态,并造成了颈部悬空,肌肉也处于较高张力无法放松,也容易造成颈肩部疼痛。
入睡时仰卧位,入睡后翻身侧卧时枕头常表现为过低(高度不够),人的颈椎常处于侧向“弯折”状态,一侧的肌肉处于较高张力状态,并且由于较长时间侧屈造成一侧椎间孔的狭窄,可能会压迫神经根,对于已经有颈椎病的患者侧卧位睡觉枕的高度不够则压迫更为严重,除了会引起颈肩痛的表现,还会引发或加重上肢的麻木、酸胀等症状。
如果侧卧位将枕头折叠入睡,则翻身为仰卧位时枕头就会变得过高;或翻身后枕头失去折叠状态,变成单层,再次翻身侧卧后,枕头又变低了(高度不够),引发颈肩痛、上肢麻木酸胀等症状。
现有技术在智能枕与颈部接触的位置下方安装升降结构,通过调节升降结构的高度来自动调节智能枕的高度,此种调节方式单一,调节力度不均匀,并且现有技术识别睡姿的准确度不高,自适应调节效果一般,只能机械的自适应调节,不能智能化的学习记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睡姿自适应调节高度的智能枕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多方位均匀的调节,使得调节过程更加自然,同时能够提高识别睡姿的准确度,通过智能化的学习记忆进一步优化自适应调节。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基于睡姿自适应调节高度的智能枕,包括控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充放气装置以及多个气囊4,所述控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充放气装置均安装在智能枕内部,数据处理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与充放气装置连接,充放气装置与所有气囊4连接,所有气囊4均匀分布在智能枕中,智能枕与头部接触的位置1以及智能枕与颈部接触的位置2上均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列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均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感应装置的信号构建睡姿图像,并与标准睡姿图像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输出信号到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浩,未经刘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17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