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筋复合地基抗拔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90656.6 | 申请日: | 2020-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1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程永锋;丁士君;满银;鲁先龙;朱照清;丁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地基 承载 能力 计算方法 系统 | ||
1.一种加筋复合地基抗拔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基础顶部受到上拔荷载或倾覆弯矩作用时,依次计算土体中分层埋设的各层筋材从土体中被拽出时与土体相对极限位移;
当基础顶部位移超过预设值,考虑基础上拔位移和基础底板的上拔位移的关系计算各层筋材产生上抬的长度;
基于各层筋材产生上抬的长度自下而上依次计算各层筋材产生的竖直向下的下拽力;
基于各层筋材产生的竖直向下的下拽力和基础底板承载力确定加筋复合地基抗拔承载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基础顶部受到上拔荷载或倾覆弯矩作用时,依次计算土体中分层埋设的各层筋材从土体中被拽出时与土体相对极限位移,包括:
基于在基础顶部受到上拔荷载或倾覆弯矩作用时,计算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极限值;
基于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极限值,计算筋材与土体间相对极限位移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极限值,按下式计算:
Tui=μ·qi+Tu0
式中,Tui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极限值;qi为第i层筋材上覆土压力μ为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强度同上覆土压力之间的线性比例系数;Tu0为上覆土压力为零时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极限值;
所述每层筋材与土体间相对极限位移按下式计算:
式中,Δεu为每层筋材与土体间相对极限位移;Tui为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极限值;ki为第i层筋材与土层间拉拔力同相对极限位移之间的线性比例系数。
4.如权力要求3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基础顶部位移超过预设值,考虑基础上拔位移和基础底板的上拔位移的关系计算各层筋材产生上抬的长度,包括:
基于每层筋材与土体间相对极限位移和每层筋材与土体间拉拔力极限值,计算的筋材抬升段和基础底板上拔位移;
基于所述筋材抬升段和基础底板上拔位移,计算每层筋材水上抬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材抬升段和基础底板上拔位移,按下式计算:
式中,Sui为基础底板上拔位移;lui为筋材抬升段;γs为土体重度;zi为第i层筋材埋深;δ1为筋材自然增长系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筋材抬升段和基础底板上拔位移,计算每层筋材水平向上抬升长度,包括:
当基础上拔位移不大于基础底板上拔位移时,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力值达到极限值,按第一计算公式计算沿着底板边缘每层所述筋材水平向抬升长度;
当基础上拔位移大于基础底板上拔位移时,每层筋材与土层间拉力值未达到极限值,按第二计算公式计算沿着底板边缘每层所述筋材水平向抬升长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其中,li为每层所述筋材水平向抬升长度;δ1为筋材自然增长系数,Si为基础上拔位移;γs为土体重度;zi为第i层筋材埋深。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其中,li为每层所述筋材水平向抬升长度;Si为计算基础上拔位移;γs为土体重度;zi为第i层筋材埋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065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