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柱基础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89118.5 | 申请日: | 2020-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9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 发明(设计)人: | 林伟斌;彭雪平;吴宁;王亚伟;张捷;陈豪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7/42 | 分类号: | E02D27/4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郝传鑫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跨度 建筑 基础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柱基础结构,包括基底和布置在基底上的墩台,还包括竖直布置在基底上的肋板墙,肋板墙绕墩台间隔布置有多个,肋板墙具有与墩台连接的第一约束面和与基底连接的第二约束面。肋板墙将基底划分为多个板块,改变了基底的约束边界条件,由墩台、肋板墙对基底共同约束,增加了基底的抗弯能力,使得基底的弯矩大大减小,可以大大优化底板的配筋;同时肋板墙对基底进行多边约束,基底对立柱的冲切和剪切也转变为基底对肋板墙的冲切和剪切,增加了承受冲切和剪切的承载面积,减小了基底的冲切和剪切的受力面积,提高了基底抗冲切和剪切的承载力,可以减小基底的厚度,减少配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柱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垃圾电厂等都存在大跨度、大柱距的大体量建筑,如干煤棚、空冷支架、焚烧间及烟气净化间等,由于其体型庞大(高度:40m-70m,跨度:50m-100m),因此,对于这些大体量建筑的柱基础设计基本是风荷载控制。
在风荷载作用下柱基础出现柱底反力,柱底与基底之间出现压、拔力,并产生很大的水平力和弯矩,二者叠加对柱基础产生很大的附加弯矩,造成基底的附加应力很大,导致基础的弯矩大、冲切力大,对基础设计非常不利,基础厚度要加厚,配筋要增加。因此如何减小基础的弯矩和厚度,已经成为行业内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有的柱基础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该柱基础结构包括基底1和墩台2,墩台布置在立柱的底部,基底和墩台内布置有配筋3,通过配筋3增加基底与墩台的结构强度。现有的柱基础结构的不同的立柱之间相互独立,在风荷载的作用下基底的最大反力很大,考虑冲切和剪切后,柱基础的厚度很厚,达到1.5-2.0m,甚至会更厚,造成基础混凝土用量大大增加;在基础尺寸增大后,基底反力的作用范围加大,导致基底弯矩加大,配筋增加,造成钢筋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柱基础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柱基础结构的基底反力大,基础尺寸增大后基础混凝土用量大,配筋大大增加,造成钢筋的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柱基础结构,包括基底和布置在所述基底上的墩台,还包括竖直布置在所述基底上的肋板墙,所述肋板墙绕所述墩台间隔布置有多个,所述肋板墙具有与所述墩台连接的第一约束面和与所述基底连接的第二约束面。
优选地,所述肋板墙包括墙体和布置在所述墙体内的暗筋,所述暗筋连接在所述墩台与所述基底之间。
优选地,所述暗筋包括水平布置的暗梁和竖直布置的暗桩,所述暗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墩台、暗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暗桩,所述暗桩的底端连接所述基底,所述暗梁与所述墩台连接的一端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一约束面,所述暗桩的底端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二约束面。
优选地,所述墩台在所述基底上均匀布置有多个,所述柱基础结构还包括连接在相邻两个墩台之间的连接墙,所述连接墙的底端与所述基底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墙包括主体和布置在所述主体内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墩台连接。
优选地,所述墩台的水平截面为矩形结构,所述肋板墙与所述连接墙成十字形分布,肋板墙与连接墙的中心线与所述墩台的中轴线共线。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柱基础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肋板墙通过第一约束面与墩台连接、第二约束面与基地连接,肋板墙、墩台、基底连接为整体,通过肋板墙将基底划分为多个板块,改变了基底的约束边界条件,由墩台、肋板墙对基底共同约束,增加了基底的抗弯能力,使得基底的弯矩大大减小,可以大大优化底板的配筋;同时肋板墙对基底进行多边约束,基底对立柱的冲切和剪切也转变为基底对肋板墙的冲切和剪切,增加了承受冲切和剪切的承载面积,减小了基底的冲切和剪切的受力面积,提高了基底抗冲切和剪切的承载力,可以减小基底的厚度,减少配筋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91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