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气消杀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88002.X | 申请日: | 2020-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8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 发明(设计)人: | 卢新培;鲜于斌;刘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4F8/192 | 分类号: | F24F8/192;F24F8/30;F24F8/10;F24F13/28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消杀装置,包括:直流高压电源、限流电阻、送风装置和消杀模块;其中,消杀模块包括进气口;直流高压电源经限流电阻与消杀模块相连,送风装置放置在消杀模块的进气口处;送风装置用于将周围待消杀的空气通过进气口送入消杀模块内;直流高压电源用于提供空气放电所需的电压和能量;消杀模块用于通过高压放电对空气进行电离,产生空气等离子体,完成对空气的消杀。该装置通过高压放电产生空气等离子体,利用等离子体中的热能以及短寿命高活性自由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被处理的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彻底杀灭,防止残留,并且具有广谱性。另外,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杀菌消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空气消杀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很容易沾染上各种细菌、病毒和过敏原,吸入这类空气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在食品药品加工车间、手术室等许多特殊的场合需要保证严格的无菌环境,因此对居家环境和一些特殊公共场所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对于预防各类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空气消杀装置主要基于喷洒杀菌消毒剂、紫外线照射以及臭氧进行消毒,这些方法由于各自的缺陷,导致其消杀并不彻底。如部分耐药菌可以抵抗消毒剂的作用,紫外线杀菌时只有照射到的位置且达到照射标准(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才有杀菌效果。尽管这些方法用于普通场合下的杀菌消毒没有问题,但在某些烈性传染病爆发期,上述方法的可靠性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它们对人体都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在消毒时人都必须离开消毒空间。此外,消毒剂和臭氧都存在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广谱、彻底、高效且安全环保的新型空气消杀装置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消杀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由于基于杀菌消毒剂、紫外线以及臭氧进行消毒导致的消杀不彻底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消杀装置,包括:直流高压电源、限流电阻、送风装置和消杀模块;
其中,消杀模块包括进气口;直流高压电源经限流电阻与消杀模块相连,送风装置放置在消杀模块的进气口处;
送风装置用于将周围待消杀的空气通过进气口送入消杀模块内;
直流高压电源用于提供空气放电所需的电压和能量;
限流电阻用于限制直流高压电源放电过程中电流大小;
消杀模块用于通过高压放电对空气进行电离,产生空气等离子体,完成对空气的消杀。
进一步优选地,消杀模块包括高压电极、送风管道和金属喷嘴;
其中,高压电极置于送风管道内,其沿气流方向上的中轴线与送风管道沿气流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高压电极的一端通过高压导线经上述限流电阻与直流高压电源相连,另一端正对着金属喷嘴的出口;上述进气口为送风管道的一端,送风管道的另一端与金属喷嘴的入口相连,金属喷嘴的外部与公共地极相连;
送风管道用于引导送风装置送入的空气,使其处于高压电极和金属喷嘴之间;
高压电极用于将其和金属喷嘴之间的空气部分电离,产生空气等离子体后,基于等离子体中的热能及自由基,对空气进行消杀,并通过金属喷嘴的出口喷出,得到消杀完成后的气体。
进一步优选地,高压电极的形状为圆形平板状、圆筒状或针状;金属喷嘴的形状为圆锥形、漏斗形、沙漏形或圆形平板状。
进一步优选地,当高压电极的形状为圆筒状或针状时,在高压电极外覆盖一层绝缘介质;当高压电极和金属喷嘴的形状均为圆形平板状时,在高压电极和金属喷嘴之间夹一层绝缘介质。
进一步优选地,当金属喷嘴的形状为圆形平板状时,在其正中心打一个通孔作为放电通道和气体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80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