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液压与阀块的曳引钢丝绳张力自动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87206.1 | 申请日: | 2020-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2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 发明(设计)人: | 夏程豪;李琛;厉志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6B7/10 | 分类号: | B66B7/10;B66B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李海燕 |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液压 钢丝绳 张力 自动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压与阀块的曳引钢丝绳张力自动调节装置,属于电梯配件领域,以静压传递原理为理论基础,该装置用于平衡多根曳引电梯绳之间的张力,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维护,延长了曳引轮和曳引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使该装置能够实现曳引钢丝绳拉力的自动调节,通过设置有柔性缓冲面板内部设置的均匀设置有进油孔,在进油孔的内部分布有杂质吸附纤维,杂质吸附纤维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去除油中的杂质,导送轴的转动能够有效的降低油压对于软管内壁的冲击,就能够显著提高曳引钢丝绳和曳引轮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对于电梯的运行有着重要的经济和安全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配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液压与阀块的曳引钢丝绳张力自动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电梯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输的重要设备,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些电梯又以曳引式电梯为主,其中电梯曳引钢丝绳作为曳引式电梯的重要载重部件,悬挂承受着轿厢、对重以及乘客的重量,并由曳引轮摩擦牵引着上下运动,因此确保曳引钢丝绳稳定持久的运行就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规定,一台电梯的曳引钢丝绳数量至少是2根及2根以上,使用多根曳引钢丝绳容易导致曳引钢丝绳在运行过程中伸长量不一致导致张力不均,这会使钢丝绳与曳引轮槽之间的磨损不均匀。如此恶性循环,既大大减少了曳引装置的使用寿命,也增加了电梯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如何高效、经济的调节好曳引钢丝绳之间的张力,是目前电梯驱动研究领域的技术难题,现有的张力自动调节装置利用压缩弹簧来平衡曳引钢丝绳张力,根据各弹簧的形变程度来确定对应曳引钢丝绳的张力情况,维护人员可以据此来对曳引钢丝绳的张力进行调整,但是不能实现曳引钢丝绳张力的自动调节,调节难度也较大。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液压与阀块的曳引钢丝绳张力自动调节装置,它以静压传递原理为理论基础,该装置用于平衡多根曳引电梯绳之间的张力,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维护,延长了曳引轮和曳引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使该装置能够实现曳引钢丝绳拉力的自动调节,通过设置有柔性缓冲面板内部设置的均匀设置有进油孔,在进油孔的内部分布有杂质吸附纤维,杂质吸附纤维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去除油中的杂质,导送轴的转动能够有效的降低油压对于软管内壁的冲击,就能够显著提高曳引钢丝绳和曳引轮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对于电梯的运行有着重要的经济和安全意义。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液压与阀块的曳引钢丝绳张力自动调节装置,包括通路阀块,所述通路阀块的前侧设置有注油管道,所述注油管道的后端连通有输油管道,所述输油管道的左端连通有分油管,所述分油管的左侧连接有管道连接件,所述管道连接件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左侧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左侧末端连接有连接硬管,所述连接硬管的左侧连接有第一液压套筒组件,所述第一液压套筒组件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液压套筒组件,所述第二液压套筒组件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建立安装面板,所述建立安装面板的顶端设置有连接钢绳,所述连接钢绳的顶端连接有锥形绳套,所述锥形绳套的顶端连接有曳引绳,所述连接硬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中心位置内部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内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导送轴,所述导送轴的外部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外端固定安装有定位球,所述第一液压套筒组件的右上侧开设有注油槽,所述注油槽的左侧设置有活杆,所述活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外侧连接有密封件。
进一步的,所述导送轴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柔性缓冲面板,所述柔性缓冲面板的内部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的内部设置有杂质吸附纤维,能够有效的起到缓冲油压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72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