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86490.0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9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军;蒋勇;周桐;谷鹏超;吕心涛;韩晓宇;李权;王志彬;曲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1B25/37;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004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方法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更具体地公开了一种自养生物脱氮耦合生物化学协同磷回收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采用生物和化学协同作用的方法处理城市污水,利用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实现城市污水深度脱氮,同时利用聚磷菌进行生物除磷,并通过投加化学试剂进行化学除磷,通过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协同作用,最终实现城市污水高效除磷,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除磷效率,同时还提高了除磷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了一种自养生物脱氮耦合生物化学协同磷回收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污水出水水质要求日趋严格,为实现高标准的出水水质,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导致污水运行成本显著提高。传统污水处理厂以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处理模式不可持续,亟待在技术和模式上寻求突破。
城市污水主要处理对象为污水中的氮和磷。传统生物处理工艺不仅能耗高,而且需要投加大量碳源用于反硝化脱氮,而新型的自养脱氮工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曝气能耗低,而且无需外加碳源即可进行自养脱氮。因此,基于厌氧氨氧化的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及其推广应用,将彻底变革传统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实现传统城市污水处理厂由耗能向节能的转化,将引领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全面革新。
传统污水处理厂中除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投加大量化学试剂,进行化学除磷,这种方法不仅药剂费用高,而且通过投加现有化学试剂进行除磷后,从污泥中回收磷较难,不利于磷元素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聚磷菌进行生物除磷,这种方法虽较节能,但由于仅依靠微生物作用,稳定性差。
因此急需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的除磷工艺,该工艺不仅需要降低现有的药剂费用,还需要提高系统稳定性,同时兼具磷的回收,具备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自养生物脱氮工艺与生物化学协同磷回收工艺耦合的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药剂费用,减少曝气能耗,而且还可以提高资源回收率,使传统污水处理厂转变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污水处理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方法,该污水处理方法包括:
将污水通过初步沉淀去除部分污泥后送至厌氧池,与来自斜板沉淀池的污泥混合;
待污水与污泥在厌氧池内混合均匀后得到混合污水,将部分混合污水依次好氧池内进行短程硝化反应、斜板沉淀池内进行二次沉淀、厌氧氨氧化池内进行厌氧氨氧化反应以及二沉池内进行最终沉淀后排出;
其余混合污水首先通过沉淀去除部分污泥,将沉淀下来的部分污泥混合聚磷菌后送至好氧池,其余部分污泥采出,污水则与化学试剂混合并反应产生的富磷沉淀物后再次进行沉淀,沉淀下来的富磷沉淀物与污泥一同采出,经过化学除磷的污水送至好氧池。
本发明中,先将污水进行初步沉淀去除部分污泥后送至厌氧池,在厌氧池内将污水与来自斜板沉淀池的污泥混合均匀,进行厌氧释磷,污泥中的磷元素释放到污水中,使得污水中磷浓度急剧升高,优选地,所述厌氧池中水力停留时间为1~4h。
本发明中,可将上述混合污水的处理分为主流处理以及旁侧处理,在主流处理中,混合污水在好氧池内进行短程硝化反应,经氨氮氧化为亚硝态氮,同时聚磷菌进行好氧吸磷作用,优选地,所述好氧池中溶解氧的浓度为1~3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6h。待这部分混合污水反应完后流入斜板沉淀池,经斜板沉淀池进行二次沉淀,其中,沉淀下来的污泥送至厌氧区,调节并维持污泥浓度,而污水则进一步送至厌氧氨氧化池内进行厌氧氨氧化反应,通过自养脱氮过程将氨氮与亚硝态氮转化为氮气,经过上述处理的污水最终通过二沉池进行最终沉淀后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6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