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列车悬挂元件的低温特性测试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84894.6 | 申请日: | 2020-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9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韩健;肖新标;王奇;刘浩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M17/10 | 分类号: | G01M17/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张小娟 |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悬挂 元件 低温 特性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列车悬挂元件的低温特性测试装置及方法,包括所需测试的列车悬挂元件、分别与所需测试的列车悬挂元件连接的第一测试试件工装和第二测试试件工装、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以及第四传感器连接的数据采集设备、与第一传感器连接的振动发生设备以及分别与数据采集设备和振动发生设备连接的数据存储及处理设备。本发明解决了目前轨道交通领域对悬挂元件低温特性测试方法不准确的问题,能够对列车悬挂元件低温特性进行测试,从而可进一步探究其低温特性对列车运行过程中振动传递的影响,为列车减振降噪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列车悬挂元件的低温特性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出行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列车运行过程中振动噪声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列车减振降噪工作亟需发展完善。列车转向架系统包含多种悬挂元件,不同悬挂元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实际运用中都会传递振动。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轮轨表面不平顺等原因,在轮轨接触处会产生振动,振动会通过转向架系统中各个悬挂元件传至车体,会影响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较大,由于地理位置和季节更替的原因,高速列车运行时所处的环境温度会产生很大幅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对列车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车体部分还是转向架部分,其各自特性都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产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转向架悬挂部件中,尤其是一些含橡胶材料的悬挂元件和各个液压减振器,他们结构中包含一些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材料,低温环境对其传递特性影响不可忽略。悬挂元件其本身所包含的橡胶材料和油液,在转向架振动传递时起到很好的减振和隔振作用。但由于其材料特殊的材料特性以及结构形态,导致其在低温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振动传递特性,这对高速列车转向架振动传递影响极大。对悬挂元件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测试,研究悬挂元件的低温特性,进一步探究其低温特性对列车运行过程中振动传递的影响,在以高速化、轻量化、广泛化为发展趋势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针对部分悬挂元件进行高低温测试。其测试方法中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在控制所测悬挂元件温度步骤中,虽然对所测悬挂元件预温度控制时间有所描述,但不能保证所测悬挂元件达到测试所需温度;第二,在对悬挂元件进行测试时,是在常温环境下进行测试的,不能保证测试过程中悬挂元件温度不变,对测试结果精确度有一定影响。
因此,设计一种低温条件下列车悬挂元件特性测试方法,对研究列车减振降噪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对列车悬挂元件的低温特性测试装置及方法,解决目前轨道交通领域对悬挂元件低温特性测试方法不准确的问题。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方案提供一种对列车悬挂元件的低温特性测试装置,包括所需测试的列车悬挂元件、分别与所需测试的列车悬挂元件连接的第一测试试件工装和第二测试试件工装、分别安装于第一测试试件工装上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安装于第二测试试件工装上的第三传感器、安装于列车悬挂元件上的第四传感器、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以及第四传感器连接的数据采集设备、与所述第一传感器连接的振动发生设备以及分别与数据采集设备和振动发生设备连接的数据存储及处理设备,且所述悬挂元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一测试试件工装、第二测试试件工装以及振动发生设备均设置于温度控制装置中。
进一步地,所述所需测试的列车悬挂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测试试件工装和第二测试试件工装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采集设备通过信号线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以及第四传感器连接。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通过振动杆与振动发生设备连接,且所述振动杆设置于温度控制装置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48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