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醇醚化的工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80524.5 | 申请日: | 2020-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9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毛进池;刘文飞;张长胜;刘巧芬;张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瑞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G69/02 | 分类号: | C10G6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吴茜 |
| 地址: | 06245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醇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醇醚化的工艺方法,催化裂化汽油进入预反应器中,硫醇和烯烃先发生醚化反应生成大分子硫醚,预反应器的产物进入加氢催化蒸馏塔,未反应的硫醇和烯烃继续反应生成大分子硫醚,随后含有硫醚的重组分由加氢催化蒸馏塔底排出,去除硫醇和烯烃后的轻组分有加氢催化蒸馏塔顶排出。本发明中,预反应器使分子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硫醇与二烯烃先进行醚化,提高硫醇脱除率;二烯烃在预反应器中已有反应消耗,在加氢时H2消耗量降低,同时烯烃加氢饱和率低,故产品辛烷值损耗降低;预反应器的设立提高了脱除效率同时降低了加氢催化蒸馏塔中催化剂的消耗,提高了其寿命;预反应器中的反应比较温和,催化裂化不易发生,故产品收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醇醚化的工艺方法,属于化工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保越来越重视,对轻质油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以无铅、低硫、低芳烃、低烯烃和高辛烷值为衡量轻质油品质量的标准。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催化裂化轻质油市场占有额为75%左右,而催化裂化轻质油中含有的硫醇对轻质油的质量影响很大,特别是当硫醇含量很高时,轻质油不仅气味难闻,而且轻质油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胶质,同时还弱化抗暴剂和抗氧化剂等的作用。除了硫醇,催化裂化时产生的烯烃对轻质油的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些烯烃还会在酸性催化剂下与其它杂质反应生成胶质堵塞酸性催化剂,严重影响催化剂活性,从而影响轻质汽油的加氢效果。
以前的工艺只是单独去除硫醇或烯烃,这样设备成本和操作成本都比较高。为了同时去除轻质油品中的硫醇和烯烃,人们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硫醇醚化技术,该技术的利用相关工艺和相应的催化剂是硫醇和烯烃发生醚化反应生成重组分硫醚,随后通过蒸馏将硫醚从轻质油品中脱除,这样既可以去除轻质油品中的硫醇又可以去除烯烃。而重组分硫醚和轻质油中的其它重组分一起通过加氢的方式进行脱硫,从而可以降低辛烷值损失,而且可以降低氢气消耗和操作成本。
但是这种硫醇醚化技术仍然存在硫醇脱除率低,虽然可以降低辛烷值损失但辛烷值损失仍然很大等缺点,而且其氢气消耗量和操作成本仍然有很大的节省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硫醇醚化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工艺简单、容易操作,催化剂寿命长,硫醇脱除率高,进一步降低了辛烷值损失,而且大大降低了氢气消耗量和操作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硫醇醚化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醚化反应:以催化裂化汽油作为反应原料,催化裂化汽油进入预反应器后,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醇和烯烃在预反应器内的催化剂I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醚化反应,产物为反应生成的大分子硫醚、未反应的少量的硫醇、未反应的烯烃和轻质油组分;
(2)加氢催化蒸馏反应:步骤(1)中生成的产物进入到加氢催化蒸馏塔中,同时向加氢催化蒸馏塔中通入氢气;未反应的少量的硫醇和部分未反应的烯烃在加氢催化蒸馏塔内的催化剂II的催化作用下继续进行醚化反应继续生成大分子硫醚,含有硫醚的重组分由塔底排出;部分未反应的烯烃与氢气在加氢催化蒸馏塔内的催化剂II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加氢反应从而降低产品中烯烃的含量,脱除了硫醇和烯烃后的产品轻质油由加氢催化蒸馏塔顶排出后采收。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的预反应器为固定床反应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的预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为:温度45~75℃、压力0.1-10MPa。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的预反应器中的催化剂I为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优选为凯瑞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树脂催化剂KC115。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催化裂化汽油作为反应原料进入预反应器中的空速为0.1—15h-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瑞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凯瑞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05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