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芯缆索的船舶自动泊位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80207.3 | 申请日: | 2020-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6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思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21/02 | 分类号: | B63B21/02;B63B21/16;B63B21/6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48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缆索 船舶 自动 泊位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芯缆索的船舶自动泊位系统,用于船舶停靠使用,其工作效率高;它包括缆索拖拽机构、锚墩、缆索、卷扬机;其工作原理是:船舶进入港口码头停泊后,总控台测量船舶的准确位置后指令各个卷扬机松开缆索,并指令缆索拖拽机构A、缆索拖拽机构B、缆索拖拽机构C、缆索拖拽机构D的充气囊充气,再指令各个缆索拖拽机构的方向舵和螺旋桨工作,各个缆索拖拽机构牵引各自的缆索驶向船舶的各自位置,并指令缆索拖拽机构各自的电磁铁吸盘通电吸住船舶的外壳,然后总控台指令各个卷扬机紧缆或者松缆的相互配合,将船舶拖拽至指定位置,当船舶装卸货物完后要驶离时总控台指令各个卷扬机紧缆,各个缆索拖拽机构由各自的缆索牵引至起始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领域船舶停靠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停靠码头主要是将船上的缆索系在码头的缆桩上,再拉动缆索及配合船舶的动力停靠码头,如果在装卸过程中需要移动船舶,船上工作人员及码头工作人员还需相互配合才能准确移动,这样的停泊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船上工作人员及码头工作人员都不能休息,尤其是船上工作人员在长途航行后还要配合装卸货物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它通过多个缆索拖拽机构牵引缆索并吸住船舶,再拉动多个缆索移动船舶至准确的停泊点,整个过程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工作效率高,节省劳力;它主要包括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缆索拖拽机构D(4)、缆索拖拽机构E(5)、缆索拖拽机构F(6)、锚墩A(7)、锚墩B(8)、锚墩C(9)、锚墩D(10)、缆索A(11)、缆索B(12)、缆索C(13)、缆索D(14)、缆索E(15)、缆索F(16)、卷扬机A(20)、卷扬机B(21)、卷扬机C(22)、卷扬机D(23)、卷扬机E(24)、卷扬机F(25);码头(34)的正前方分别布置锚墩B(8)、锚墩C(9),码头(34)的前方左右两侧分别布置锚墩A(7)、锚墩D(10),锚墩A(7)、锚墩B(8)、锚墩C(9)、锚墩D(10)均固定的海床上,锚墩A(7)、锚墩B(8)、锚墩C(9)、锚墩D(10)的高度不影响船舶的正常通行,锚墩A(7)、锚墩B(8)、锚墩C(9)、锚墩D(10)上均安装有定滑轮A(18)、定滑轮B(32),定滑轮A(18)、定滑轮B(32)相互垂直并通过滑轮支架(33)连接成滑轮组,卷扬机A(20)、卷扬机B(21)、卷扬机C(22)、卷扬机D(23)、卷扬机E(24)、卷扬机F(25)均安装在码头(34)内且均配备有绞盘(40)、放线轱辘(42)及固定架(44),放线轱辘(42)的外周安装有多个辊轮(43),卷扬机B(21)、卷扬机E(24)处于高位,卷扬机A(20)、卷扬机C(22)、卷扬机D(23)、卷扬机F(25)处于低位,缆索A(11)、缆索C(13)、缆索D(14)、缆索E(15)分别于各自的锚墩A(7)、锚墩B(8)、锚墩C(9)、锚墩D(10)及各自的卷扬机A(20)、卷扬机C(22)、卷扬机D(23)、卷扬机F(25)相配套也处于低位且在不牵引船舶的情况下不影响船舶的正常通行,缆索B(12)、缆索F(16)分别于卷扬机B(21)、卷扬机E(24)相配套也处于高位且在海平面上,卷扬机A(20)、卷扬机B(21)、卷扬机C(22)、卷扬机D(23)、卷扬机E(24)、卷扬机F(25)均由码头(34)上的总控台控制其工作,总控台配备有船舶位置监测系统并指令各个缆索拖拽机构的控制系统工作;缆索拖拽机构D(4)主要包括缆索E(15)、电磁铁吸盘(27)、方向舵(28)、密封舱(29)、支架(30)、螺旋桨(31)、托盘(36),缆索E(15)是包芯的,缆索E(15)的最里层橡胶充气管(17),其次是波纹衬管(37),再其次是电缆(19),最外层是编织钢缆(38),橡胶充气管(17)、波纹衬管(37)、电缆(19)、编织钢缆(38)由里及外是层层包围的,缆索E(15)的前端进入密封舱(29)后其橡胶充气管(17)、电缆(19)、编织钢缆(38)是分开的,橡胶充气管(17)与充气囊(26)接通,电缆(19)分别与电磁铁吸盘(27)及螺旋桨(31)连接并为其供电,编织钢缆(38)与电磁铁吸盘(27)连接,缆索E(15)的后端穿过托盘(36)下部的多个穿线环(39)后再分别绕过锚墩D(10)的定滑轮A(18)、定滑轮B(32)后再绕在卷扬机F(25)的绞盘(40)上且其末端固定在卷扬机F(25)的绞盘(40)的固定点(45)上,然后编织钢缆(38)与橡胶充气管(17)、波纹衬管(37)、电缆(19)剥离后编织钢缆(38)与绞盘(40)固定,由橡胶充气管(17)、波纹衬管(37)、电缆(19)组成的复合管(41)先绕在绞盘(40)上再绕在放线轱辘(42)上其绕出端与固定架(44)固定,然后复合管(41)的橡胶充气管(17)、波纹衬管(37)与电缆(19)分离,波纹衬管(37)及橡胶充气管(17)与码头(34)的空压机接通,电缆(19)与码头(34)的配电柜连接,支架(30)的一端与电磁铁吸盘(27)固定,支架(30)的另一端与密封舱(29)固定,密封舱(29)的后下部安装有方向舵(28)及螺旋桨(31),密封舱(29)的上后部固定有托盘(36),托盘(36)的下部固定有多个穿线环(39),充气囊(26)的下部与托盘(36)的上部嵌合并与之固定,充气囊(26)的前部与密封舱(29)的后部固定,密封舱(29)内部安装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接收总控台的指令并控制方向舵(28)及螺旋桨(31)工作,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与缆索拖拽机构D(4)完全一致,其相应的缆索A(11)、缆索C(13)、缆索D(14)的构造及安装方法与缆索E(15)的构造及安装方法完全一致,缆索拖拽机构E(5)、缆索拖拽机构F(6)与缆索拖拽机构D(4)相似,只是没有缆索拖拽机构D(4)的充气囊(26)、充气管(17)及托盘(36);缆索B(12)、缆索F(16)的构造与缆索E(15)的相似,只是没有橡胶充气管(17)及波纹衬管(37),缆索B(12)、缆索F(16)的安装方法也与缆索E(15)的安装方法相似,缆索B(12)、缆索F(16)直接绕在各自的卷扬机的绞盘(40)上且其末端固定在卷扬机的绞盘(40)上,然后编织钢缆(38)与电缆(19)剥离后编织钢缆(38)与绞盘(40)固定,电缆(19)先绕在绞盘(40)上再绕在放线轱辘(42)上其绕出端与固定架(44)固定后电缆(19)与码头(34)的配电柜连接;缆索A(11)将船舶向前拉,缆索E(15)将船舶向后拉,缆索C(13)、缆索D(14)将船舶向离岸方向拉,缆索B(12)、缆索F(16)将船舶向码头方向拉;所述船舶自动泊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船舶进入港口码头停泊后,总控台的船舶位置监测系统测量船舶的准确位置后指令各个卷扬机松开缆索,并指令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缆索拖拽机构D(4)的充气囊(26)充气,使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缆索拖拽机构D(4)从海底漂浮至海面上,再指令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缆索拖拽机构D(4)、缆索拖拽机构E(5)、缆索拖拽机构F(6)的方向舵(28)和螺旋桨(31)工作,各个缆索拖拽机构牵引各自的缆索驶向船舶的各自位置,并指令缆索拖拽机构各自的电磁铁吸盘(27)通电吸住船舶的外壳,然后总控台指令各个卷扬机紧缆或者松缆的相互配合,将船舶拖拽至指定位置,当船舶装卸货物过程中需要移位时,同样地总控台指令各个卷扬机紧缆或者松缆的相互配合将船舶移动至指定位置,当船舶装卸货物完后要驶离时总控台指令各个卷扬机紧缆,各个缆索拖拽机构由各自的缆索牵引至起始位置,特别是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缆索拖拽机构D(4)被牵引至各自的锚墩旁并放掉其充气囊(26)的空气,这样缆索拖拽机构A(1)、缆索拖拽机构B(2)、缆索拖拽机构C(3)、缆索拖拽机构D(4)均不影响船舶的正常通行;当卷扬机F(25)紧缆时,其绞盘(40)顺时针转动将缆索E(15)收回并绕在绞盘(40)上,同时固定在绞盘(40)上的复合管(41)拉动放线轱辘(42)反时针转动,同时绕在放线轱辘(42)上的复合管(41)沿多个辊轮(43)相对滑动并将其绕在绞盘(40)上,此时绕在放线轱辘(42)上的复合管(41)的出线端由于受到向左的拉力作用,其出线端不会因为放线轱辘(42)的反时针转动而放线;当卷扬机F(25)松缆时,其绞盘(40)反时针转动将缆索E(15)放出,同时放线轱辘(42)顺时针转动将绕在绞盘(40)的复合管(41)绕在放线轱辘(42)上,其它卷扬机紧缆和松缆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工作原理完全一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思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思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02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善柔性版印刷印口现象的印刷方法
- 下一篇:一种震源激发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