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74829.5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9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黄鑫鑫;王志鹏;曾礼昌;高文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11/54 | 分类号: | C07C211/54;C07C211/56;C07C211/58;C07C211/61;C07D209/88;C07D213/38;C07D295/135;C07D307/77;C07D307/91;C07D333/76;C07F7/10;H01L51/54;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孚睿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4 | 代理人: | 王冬杰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化合物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 ||
一种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1)所示的结构:其中,L1、L2和L各自独立的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亚芳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亚杂芳基;Ar1和Ar2各自独立的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9‑C60的稠环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的杂芳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的稠环杂芳基;R1‑R4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的为H、氘、卤素、氰基、硝基、羟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2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9‑C30的稠环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杂芳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稠环杂芳基;其中,R3和R4可相互连接成环;m、n分别独立地选自1至最大可取的整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是指有机功能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流电压的激发而产生发光的现象,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成光能的过程。1979年,“OLED之父”邓青云博士在实验室偶然发现了有机薄膜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从而拉开了OLED器件的研究序幕,并为OLED技术的实用化做出巨大的贡献。OLED器件是一种全固态自发光型器件,具有响应速度快,视角宽,工作温区范围广的特点。而有机发光材料可依据使用的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和改进,理论上可以实现全色彩的输出。OLED器件相对于液晶显示技术来说,其结构更加简单,可以实现超薄的大面积平板显示,更加具有轻便、可挠曲、可折叠特性,使其有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
现在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4G网络技术的使用以及即将到来的5G超高速网络通信技术,人们任何需要获取的信息几乎瞬时就会来到面前,而显示技术在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休闲娱乐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对显示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宽视角、便携,低功耗、全彩色等方面成为未来平板显示的发展方向。
以有机半导体为功能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作为新一代的全固态平板显示技术迅速发展。与其它显示技术相比,OLED技术具有视角宽、响应速度快、启动电压低、可适应的显示温区宽、可实现蓝光到红光光谱区域的全彩色显示等优点。其器件制程相对简单,而OLED最具有魅力的是通过采用柔性基板,实现可卷曲的柔性显示。
在有机发光器件中,用作有机物层的材料,按照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发光材料、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等。按照发光机理来分,可分为通过电子的单重激发态发光的荧光材料和通过电子的三重态激发态发光的磷光材料。为有效缓解发光材料和三重态激子的聚集,避免浓度淬灭,通常采用主体材料中掺杂发光材料的主客体掺杂体系,主体产生的激子向掺杂剂传输,从而发出高效率的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48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下一篇:洗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