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5G的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72657.8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5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照峰;肖七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宏久航空防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1/06 | 分类号: | C08L61/06;C08K7/24;C08K7/00;C08K3/34;C08K3/04;H05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性能 电磁 屏蔽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5G的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体积密度小于2.5g/cm3,电磁屏蔽效能大于85dB,由泡沫碳、碳化硅纳米线、石墨烯、酚醛树脂组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有机泡沫为原料,高温下热解制备泡沫碳,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I)、Ni催化在泡沫碳内部原位生长碳化硅纳米线,得到碳化硅纳米线增强的泡沫碳基体,再使用真空压力浸渍填充石墨烯改性的树脂,最终得到石墨烯改性树脂的碳化硅纳米线增强泡沫碳材料。这种材料具备对高频电磁波的良好屏蔽效果,屏蔽频宽达、散热性好,同时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屏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5G的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5G时代,通信频段从700 MHz拓展到6GHz,电磁污染问题愈发严重,非工作频段电磁波干扰广播、电视、通讯信号的接收,干扰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信息失误、控制失灵等事故,可能引燃一些易燃易爆物质等,因此,性能优异的电磁屏蔽材料成为研究的重点。
电磁屏蔽材料主要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实现对电磁的衰减。(1)电磁波到达屏蔽体表面时,由于空气与金属的交界面上电磁屏蔽材料阻抗的不连续,对入射波产生反射;(2)未被表面反射而进入屏蔽体的电磁波,在材料内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被屏蔽材料所衰减。由于反射性屏蔽会产生二次电磁波辐射干扰,所以吸波型电磁屏蔽具有从根本上消除电磁波、产生屏蔽效能。
常见的金属材料、导电橡胶、导电塑料再高频电磁波下的电磁屏蔽效能有限,新型材料如导电导热性能优良的碳泡沫、石墨烯以及介电材料碳化硅已成为电磁屏蔽的常用材料,但是大多单独使用,性能提升幅度有限。
申请公告号为CN11073060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碳泡沫电磁屏蔽材料、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1)采用熔盐辅助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碳泡沫,原料为镁粉、 聚氯乙烯粉末、二茂铁和氯盐,反应后试样经盐酸酸洗、去离子水洗得到碳泡沫;(2)基体材料为石蜡、环氧树脂、二氧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按照配比与碳泡沫加热混合均匀,自然冷却后压片得到碳泡沫电磁屏蔽材料。
申请公告号为CN11095136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磁屏蔽的涂料、制备方法,涂料包含有机载体和填料,其中有机载体成分为聚酯树脂、聚碳酸酯、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填料为石墨烯,片状银包铜粉,球形银包铜粉以及树枝状银包铜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其制备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制备有机载体;(2)将步骤(1)制备的有机载体与填料均匀混合,即得到电磁屏蔽涂料浆料。
申请公告号为CN10875115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CVI-SiC纳米线增强复合碳泡沫材料,材料由三维网状的碳泡沫和生长在碳泡沫上的SiC纳米线构成,该复合泡沫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耐温性好,抗压性好等优点,可用于超级电容器,储能材料,催化剂载体等。
目前,对于上述几种材料的单独使用均很难满足频带宽、厚度薄、屏蔽好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复合材料协同效应的基础,将材料进行多元复合,使厚度薄、质轻、宽频吸波、强吸波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5G的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对现有的多种材料进行复合,从而克服现有材料及技术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5G的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体积密度小于2.5g/cm3,由三维网状泡沫碳、碳化硅纳米线、石墨烯、树脂组成。其特征在于泡沫碳内部原位生长碳化硅纳米线,石墨烯均匀地分散于树脂中,含有石墨烯的树脂填充在碳化硅纳米线增强的泡沫碳内部。
所述泡沫碳由有机泡沫热解得到,内部为三维网状结构,泡壁界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孔隙率为70%,孔径50μm左右且分布均匀,电导率为0.46S/cm,反射损耗达-10dB,电磁屏蔽效能大于45d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宏久航空防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宏久航空防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2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