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及拉延模具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72394.0 | 申请日: | 2020-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7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攀;陈文峰;孙淑环;张雄飞;时文龙;张永亮;李凯;胡勇;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22/22 | 分类号: | B21D22/22;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程程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料面中置 双程 可控 拉延 方法 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及拉延模具,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将压料面设置在制件中部,先将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再将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所述拉延模具中上凸模通过上底板固定在单动压机的上滑块上,上压料圈通过氮气弹簧连接在单动压机的上滑块上,上压料圈与上底板之间通过导板上下滑动配合连接,下凹模通过下底板固定在单动压机的工作台上,下压料圈通过下托杆与单动压机的下气垫相连,下压料圈与下底板之间通过导板上下滑动配合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通过单动压机即可高质量完成冲压制件拉延凹模为下模的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冲压工艺中的拉延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
背景技术
单动拉延是目前冲压行业最普及的拉延成型方法之一。现有的单动拉延成型方法通常为运用单动压机,凹模为上模,固定在压机滑块上,凸模和压料圈为下模,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压料圈在压机下气垫控制下与凸模滑动配合,实现压料圈单一动作的拉延过程。
受冲压制件特征或压机设备实际条件的影响,有些冲压制件必须在拉延凹模为下模的压机设备上实现拉延工艺。
如图1和图2所示,某车型背门内板如图所示,该背门内板的生产线为单动压机,且传输方式为平移传输,若拉延凹模为上模,后序风窗两侧冲孔B将与产品干涉,无法完成拉延工序,因此拉延凹模必须为下模。
现有技术中,若要实现拉延凹模为下模的拉延工艺,目前存在以下三种方法:
1、适配双动压机,凹模为下模,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凸模和压料圈为上模,通过压机内外滑块分别控制实现双动拉延,但目前冲压行业双动压机普及率不高,易受设备限制,且设备成本高昂;
2、将单动拉延模具结构倒置,使拉延凹模为下模,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凸模和压料圈为上模,固定在压机滑块上,压料圈在氮气弹簧控制下与凸模滑动配合实现单动拉延,但是该方法需利用氮气弹簧提供充足的压料力,成本十分高昂;
3、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工艺补充,将压料面设计在制件凹型下方,凹模反向补充为凸模,凸模反向补充为凹模,该方法会使拉延深度加倍,从而带来成形性差、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下模为凹模的拉延工艺,现有技术存在设备受限、成本高昂、拉延深度大、成形性差以及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实现通过单动压机即可高质量完成冲压制件拉延凹模为下模的工艺。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将压料面设置在制件中部,先将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再将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
进一步地,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S1:加工压料面置于制件中部;
S2: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随着上凸模下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
S3:预成形后的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随着上凸模、上压料圈和下压料圈同时下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首先,上压料圈与下压料圈闭合,上压料圈与下压料圈分别接触并压装在板料的上下表面,此时,拉延筋未完全成出,随着上凸模下行,在拉延筋处于非完全成出状态下,对板料预成形,将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拉出,直至上压料圈的预成型行程结束。
进一步地,所述上凸模与上压料圈之间的凸模压料圈分界线设置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23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