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普通碳素结构钢的板坯低温出钢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67225.8 | 申请日: | 2020-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9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冠军;路士平;王金花;董占斌;杜晓月;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70 | 分类号: | C21D9/70;C21D11/00;C22C38/02;C22C38/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普通 碳素 结构钢 低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普通碳素结构钢的板坯低温出钢的方法,包括:确定第一目标出炉温度、第一目标在炉时间和第一分段设定温度,对板坯的加热进行控制;在板坯入炉时控制板坯交叉入炉;在板坯加热过程中根据轧机出钢速度或加热炉中所有板坯的第一目标出炉温度中的最小值,对第一分段设定温度进行调整;根据加热炉的分段残氧含量,调整加热炉的分段煤气流量和分段空燃比;在板坯出炉时,根据板坯上表面实际出炉温度与板坯下表面实际出炉温度之间的偏差,调整第一分段设定温度中的上炉温设定值或下炉温设定值,并对应调整加热炉的上热负荷和下热负荷。上述方法在减少了加热能耗的同时,不影响板材的轧制质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钢铁热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普通碳素结构钢的板坯低温出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节能降耗已成为钢铁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板坯加热占热轧整个工序能耗的60~70%,是热轧系统节能的重点。随着现代钢铁产品质量、品种的升级,深加工层次的不断增长,热轧工序能耗也在不断增加。普通碳素结构钢(简称普碳钢)是热轧工序中最常见、产量最大的一类合金结构钢。
普碳钢板坯加热工序是整个轧制工序的起点,目的是将板坯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以上,提高钢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以便于后续工序完成压力加工。板坯加热温度高,比较容易轧制,但由于出炉温度高造成加热炉煤气消耗多,造成能耗高;同时,炉内在炉时间长,造成板坯氧化烧损高。降低板坯加热温度,有利于减少加热炉燃料消耗,降低生产能源成本。但在降低板坯加热温度的同时,降低了轧制时轧材的塑性,轧材的变形抗力的增大,加大了轧制力和轧制功率,从而影响轧材的咬入。因此,如何在降低板坯加热温度的同时兼顾板材的轧制质量,是决定降低热轧工序能耗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碳素结构钢的板坯低温出钢的方法,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目前板坯无法兼顾低温出钢且不影响轧制质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普通碳素结构钢的板坯低温出钢的方法,包括:
在板坯入炉前,根据板坯产量和牌号,获取板坯的初始加热制度;初始加热制度包括初始目标出炉温度、初始目标在炉时间和初始分段设定温度;其中,初始目标出炉温度为1170~1230℃、初始目标在炉时间为180~400分钟;
确定第一目标出炉温度、第一目标在炉时间;其中,第一目标出炉温度低于初始目标出炉温度10~20℃;第一目标在炉时间低于初始目标在炉时间10~40分钟;根据第一目标出炉温度和初始分段设定温度,确定第一分段设定温度;
根据第一目标在炉时间和第一分段设定温度,对板坯的加热进行控制;
其中,在板坯入炉时,控制板坯交叉入炉;
在板坯加热过程中,根据轧机出钢速度或加热炉中所有板坯的第一目标出炉温度中的最小值,对第一分段设定温度进行调整;根据加热炉的分段残氧含量,调整加热炉的分段煤气流量和分段空燃比;
在板坯出炉时,根据板坯上表面实际出炉温度与板坯下表面实际出炉温度之间的偏差,调整第一分段设定温度中的上炉温设定值或下炉温设定值,并对应调整加热炉的上热负荷和下热负荷。
可选的,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板坯出炉后,获取板坯在热轧时的轧制负荷;判断轧制负荷是否在碳素结构钢的控制计划范围之内;
若否,板坯的出炉温度按初始目标出炉温度进行控制;
若是,在第一目标出炉温度的基础上继续降低10℃~20℃,获得第二目标出炉温度;根据第二目标出炉温度,在调整后的第一分段设定温度的基础上确定第二分段设定温度;
根据第二目标出炉温度、第二分段设定温度和第一目标在炉时间,对后续板坯的加热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72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