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0689.6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4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明;冯铭伟;魏黎;吴杰;吴晓峰;赵进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亨利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02 | 分类号: | E01D2/02;E01D19/12;E01D19/00;E01D101/30;E01D10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组合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包括工字型的钢梁和混凝土板,所述钢梁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连接板,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呈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板的顶部与上支撑板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与下支撑板的顶部连接;所述上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多组剪力连接组件,所述混凝土板位于上支撑板顶部,且所述上支撑板通过剪力连接组件与混凝土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还设有用于提升钢梁强度的辅助支撑件。本申请能够使得组合梁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和优异的抗压性能,达到提升施工质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桥梁及土木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高架桥和跨线桥梁还以支架现浇的混凝土梁为主。这种施工方法因需要在道路上搭设支架,会极大地影响交通状况。漫长的施工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增加了出行时间和油耗,增加了社会成本。
采用预制安装施工法是提高桥梁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建造成本的途径。预制构件中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因吊装重量轻,梁高低,外形美观,使该建造方法成为城市桥梁的首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基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化的结构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这种结构形式能更好的发挥钢材抗拉和混凝土抗压的材料特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效率,且方便施工,在桥梁和土木建筑中逐渐得到重视。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大幅增加,逐渐拉低了钢材价格,使得在桥梁中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逐渐有了比较优势。城市高架桥及跨线桥采用该组合梁,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架施工,不占用桥下空间,避免对已有道路上交通的过度干扰。
公开号为CN10258757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截面抵抗能力较强的组合梁,所述组合梁由上翼板、下翼板、腹板及连接结构件构成,其中,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为上下两块横板,腹板为两块横板之间的竖板,连接结构件竖直于横板外侧面上。其中,所述上翼板与所述连接件构成一T字整体,所述下翼板与所述腹板构成另一T字整体,两个T字整体叠加焊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组合梁仅采用对上翼板合下翼板进行连接和支撑,其强度较低不能很好的对混凝土板进行支撑,使得组合梁的抗压性能较弱,施工质量不易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组合梁仅采用腹板进行支撑导致强度和抗压性能较弱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包括工字型的钢梁和混凝土板,所述钢梁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连接板,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呈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板的顶部与上支撑板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与下支撑板的顶部连接;所述上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多组剪力连接组件,所述混凝土板位于上支撑板顶部,且所述上支撑板通过剪力连接组件与混凝土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还设有用于提升钢梁强度的辅助支撑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字型的钢梁能够较为稳定的对混凝土板进行支撑,再通过辅助支撑件提升钢梁的强度,使得钢梁均有较高的强度,使得钢梁更好的对混凝土板进行支撑,钢梁通过多组剪力连接组件与混凝土板固定连接形成组合梁,混凝土与钢梁共同受力,协调变形,使得组合梁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和优异的抗压性能,达到提升施工质量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板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的辅助支撑板,两个所述辅助支撑板分别置于下支撑板顶部的两端且顶部均与上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辅助支撑板辅助连接板对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进行支撑,提升钢梁的强度和抗压性能,使得钢梁可以更好的对混凝土板进行支撑,达到提升施工质量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亨利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亨利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06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