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55270.1 | 申请日: | 202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7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 发明(设计)人: | 耿少波;许博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5/76 | 分类号: | E02D5/7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重复 利用 可回收 | ||
1.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包括可回收部分和不可回收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回收部分包括:锚杆(6)或锚索(6),锚具(1),第一铰基座(2),多组链杆(3),第二铰基座(4),钢管(5),上述部件依次连接,其中锚具(1)与第一铰基座(2)通过铆钉或螺栓连接,多组链杆(3)两端分别与第一铰基座(2)、第二铰基座(4)通过柱铰铰接,第二铰基座(4)与钢管(5)通过铆钉或螺栓连接,锚杆(6)或锚索(6)穿过钢管(5)及多组链杆(3),与锚具(1)锚固连接;
所述不可回收部分包括:承压基座封帽(7),承压基座(8),铰链压紧卡(9),压紧弹簧(10),所述承压基座封帽(7)与所述承压基座(8)通过铆钉或螺栓连接;所述压紧弹簧(10)一端与承压基座封帽(7)顶端固接,另一端与锚具(1)挤压接触,该压紧弹簧(10)通过直接挤压第一铰基座(2)进而挤压各组链杆(3),使各组链杆(3)的中间位置铰(14)卡在承压基座侧壁的环形凸棱(8.3)处;所述铰链压紧卡(9),其一端与承压基座侧壁(8.2)固接,另一端贴靠承压基座侧壁(8.2),该铰链压紧卡(9)安装于各组链杆的中间位置铰(14)处,将各组链杆的中间位置铰(14)卡在承压基座侧壁的环形凸棱(8.3)处;
所述不可回收部分包裹住可回收部分的锚具(1),第一铰基座(2),多组链杆(3),第二铰基座(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6)或锚索(6)的锚固,可采用锚环加夹片锚固或螺栓锚固或墩头加锚板锚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其特征在于,根据锚固荷载的不同,所述锚杆(6)或锚索(6)可以为单根或多根;当所需长锚杆时,该可回收锚杆重复利用时可通过在钢管(5)的钢管拔出端(16)接一节或多节钢管以加长锚杆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大锚拉荷载等级的大孔径锚杆时,所述多组链杆(3)在原有四组链杆的基础上增加至六组,八组或更多组,等间距铰接于环形的第一铰基座(2)和环形的第二铰基座(4)之间,其中每组链杆(3)均由两根链杆(3)铰接形成,当链杆组数增多时,第一铰基座(2)和第二铰基座(4)的尺寸也要相应增大,以便多组链杆能够等间距安装于第一铰基座(2)和第二铰基座(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基座(2)和第二铰基座(4)为环形底座上等间距设置有与各组链杆相适应的铰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其特征在于,钢管连接端(19)设置内凸环形边缘(18),所述内凸环形边缘(18)与所述第二铰基座(4)通过铆钉或螺栓连接;所述钢管拔出端(16)与外锚固端垫片(17)保持一定距离,不能紧密接触,以免张拉时形成锚杆体系自相平衡,致使土体未获得预压力;所述钢管(5)外依次套有塑料套管(11),塑料套管隔离膜(12),该塑料套管隔离膜(12)将塑料套管(11)与水泥砂浆凝结体隔离开,以便于塑料套管(11)的回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重复利用的可回收锚杆或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基座(8)由环形基座承压底板(8.1)、承压基座侧壁(8.2)一体构成,所述承压基座侧壁(8.2)内设置两道承压基座侧壁的环形凸棱(8.3);所述环形基座承压底板(8.1)的内侧为渐变圆弧形边缘(25),而非直角边缘,以防在拔出可回收部分时,多组链杆的中间位置铰(14)卡在环形基座承压底板(8.1)中间孔洞处;所述环形基座承压底板(8.1)底部设有塑料隔离垫片(13),该隔离垫片(13)将环形基座承压底板(8.1)与水泥砂浆凝结体隔离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527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