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制冷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53551.3 | 申请日: | 2020-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4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罗羽钊;李宁;谭国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1/89 | 分类号: | F24F11/89;F24F11/88;F24F11/64;F24F11/65;F24F1/0087;F24F110/10;F24F11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王海燕 |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判断所述制冷装置是否处于制冷模式;如果是,则检测当前室内温度和当前室内湿度并获取目标室内温度和目标室内湿度;以及当所述当前室内温度与所述目标室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当所述当前室内湿度与所述目标室内湿度满足第二条件时,控制所述制冷装置开启加湿模式。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在制冷模式下确定何时开启加湿功能,从而保证在不影响制冷功能的前提下增加室内湿度,提高人体舒适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空调的一般工作原理,在制冷模式下,会将室内空气经过低温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中的水分会冷凝进而形成冷凝水,因此空调的制冷过程实际上也是除湿过程,这就会导致空调长时间制冷后,室内空气湿度下降,空气会变得干燥,引起人体不舒适的感受。由此,如何在空调的正常工作中,增加空气湿度,提升人体舒适度,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确定在制冷模式下何时开启加湿功能,从而保证在不影响用户空调使用的前提下增加室内湿度,提高人体舒适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所述制冷装置是否处于制冷模式;如果是,则检测当前室内温度和当前室内湿度并获取目标室内温度和目标室内湿度;以及当所述当前室内温度与所述目标室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当所述当前室内湿度与所述目标室内湿度满足第二条件时,控制所述制冷装置开启加湿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制冷情况下在合适的条件下开启加湿,从而增加室内湿度,提高人体舒适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制冷装置退出制冷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灵活配置制冷模式的退出和加湿模式的开启,满足个体的不同湿度和温度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室内机,当一个或多个室内机的蒸汽管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控制一个或多个室内机退出制冷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检测到室内机满足一定温度条件时,再退出制冷模式,提高制冷效率,提升人体舒适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温度为40℃~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灵活设置退出制冷模式需要满足的温度条件,满足不同个体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条件为当前室内温度与目标室内温度的差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条件为当前室内湿度与目标室内湿度的差小于第一预设湿度阈值。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综合考虑当前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及目标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制冷装置在何时开启加湿模式,从而增加室内湿度,提高人体舒适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为-1℃~2℃,以及所述第一预设湿度阈值为-10%~-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灵活设置开启加湿模式的条件,满足不同个体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当前室内温度与所述目标室内温度满足第三条件或者当所述当前室内湿度与所述目标室内湿度满足第四条件时,控制所述制冷装置退出所述加湿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综合考虑当前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及目标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制冷装置在何时退出加湿模式,从而平衡人体对湿度和温度的需求,提高人体舒适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温度阈值为0℃~2℃,以及第二预设湿度阈值为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3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