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8815.6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8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郭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F04C18/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黄丽莉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涡旋 压缩机 循环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构、驱动机构、油气分离装置、回流管以及吸油孔,壳体限定的内部腔被隔板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油气分离装置用于将压缩机构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回流管的一端与高压腔油池连通,其相对另一端与驱动机构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本发明在涡旋压缩机内部设置油气分离装置回流管以及吸油孔,对压缩机内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实现了润滑油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缩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卧式涡旋压缩机与立式涡旋压缩机因安装方式的差异,内部回油系统的结构不同。由于卧式涡旋压缩机旋转轴是水平布置,无法在油泵末端形成油池,所以无法像立式的压缩机一样利用旋转轴末端的泵油机构从底部的油池中直接泵油。另外,卧式涡旋压缩机因能节省高度方向的安装空间,一般用于轨道交通、电动大巴等。因此,要考虑在车辆启停、上下坡和转弯过程中,压缩机内部润滑油液面的变化对油循环的影响。
在申请号为CN201720963317.4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该申请不仅需要隔出单独的油腔,还需安装一个结构较复杂的容积泵,增加了制造成本与难度。同时涡旋盘仅靠进气中的润滑油润滑,可靠性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和驱动机构,壳体限定的内部腔被隔板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还包括:
油气分离装置,设置于高压腔内,且设置于压缩机构的排气侧,用于将压缩机构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
回流管,设置于低压腔内,回流管的一端与高压腔油池连通,其相对另一端与驱动机构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
吸油孔,设置在涡旋压缩机尾部,吸油孔通过吸油管与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口处连通。
本发明公开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压缩机内部被隔板分为高压腔和低压腔。在高压腔中设有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将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中。回油管与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通过旋转轴内开设的油孔对压缩机内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润滑油润滑各部件后会聚集在低压腔壳体底部,形成低压腔油池。同时,润滑油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带入到涡旋压缩腔中,对涡旋盘进行润滑,后通过排气排出,这样就实现了润滑油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循环。
不仅如此,当压缩机水平或有向后的仰角时,润滑油通过吸油管从吸气口进入,保证涡旋盘吸入的制冷剂中含有足够的润滑油对涡旋盘进行润滑。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吸油管设置于壳体外部。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不占用压缩机内部空间,安装更便捷。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吸气口处设有虹吸部件,吸油管通过虹吸部件与吸气口连通。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由于吸气口处气流流速快,经过虹吸部件后流速进一步加快,在虹吸部件开口端会形成一个低压区,产生真空虹吸效应,可将压缩机尾部的润滑油吸到吸气口处,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压缩机构的涡旋压缩腔吸入,实现对涡旋盘的润滑。
作为优选的方案,虹吸部件设置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的大口径端朝向与吸气口内的气流方向一致。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虹吸部件喇叭口端形成一个低压区,产生真空虹吸效应,可将压缩机尾部的润滑油吸到吸气口处,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压缩机构的涡旋压缩腔吸入,实现对涡旋盘的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88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