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39129.2 | 申请日: | 202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4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增威;邱童;魏强;李永;黄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嘉建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5/04 | 分类号: | E04G25/04;E04G25/06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栾瑜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叠合 支撑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支撑装置,针对传统叠合板的支撑装置大多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采用钢柱支撑,不同位置支撑力的大小差异较大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壁四角通过螺钉固定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端两侧均焊接有固定管筒,且固定管筒的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柱。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收纳管筒以及滑动杆,能够在撑板调节完成后,通过转动螺纹抵栓,对滑动杆进行挤压锁紧处理,从而有效提高撑板的稳定性,保证对叠合板的支撑效果;通过设置的弧杆、弧形管之间相互配合,对收纳管筒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提高收纳管筒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叠合楼板的一组成部分是现浇混凝土层,其厚度因楼板的跨度大小而异,但至少应与预制薄板的厚度相等。叠合板在使用时常常需要用到支撑装置。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22532108的专利文件,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板支撑装置,包括底板、右滚珠轴承、一组右挡块、右螺纹管、右螺纹杆、支撑板和叠合板;还包括固定轴、第一支杆、第二支杆、两组第一固定块、两组第二固定块、连接轴、螺栓、前螺母和后螺母,还包括一组第一连杆、一组第二连杆、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滑杆、第二滑杆、两组第一连接板、两组第二连接板、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插杆。但是上述专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无法保证与叠合板之间的压力,压力过大有可能会对叠合板造成损伤,压力过小则会导致支撑效果不好,故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基于传统叠合板的支撑装置大多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采用钢柱支撑,不同位置支撑力的大小差异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支撑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壁四角通过螺钉固定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端两侧均焊接有固定管筒,且固定管筒的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顶端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筒,且螺纹筒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撑板,所述撑板的顶部外壁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凸杆,且凸杆的顶部外壁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爪形凸条,所述固定管筒与撑板的相对一侧分别通过铰链连接有收纳管筒以及与收纳管筒滑动连接的滑动杆,且收纳管筒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抵栓,所述收纳管筒的底端均焊接有弧杆,且固定管筒的一侧焊接有与弧杆移动轨迹相适配的弧形管,所述安装板的顶端安装有驱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的传动盒,且传动盒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驱动盒。
优选地,所述驱动盒与传动盒的相对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柱,且驱动盒的顶部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伺服电机。
优选地,所述驱动盒的内壁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上下两端分别键连接有一号传动齿以及二号传动齿,所述一号传动齿的规格大于二号传动齿的规格。
优选地,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有与一号传动齿相啮合的驱动齿,且转柱的一端键连接有与二号传动齿相啮合的从动齿。
优选地,所述固定管筒的底端设置有方盒,且方盒与传动盒的相对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转柱的相对一端均键连接有相互啮合的一号锥形齿。
优选地,所述传动杆的端部与螺纹柱的相对一侧分别键连接有相互啮合的二号锥形齿。
优选地,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管筒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操作面板,且操作面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显示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操作面板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嘉建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嘉建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9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