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8478.2 | 申请日: | 202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3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谷明旺;吴平;华峰;曾礼李;汤帅;罗剑鹏;廖素波;程健;叶一明;莫燕萍;陈怡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0 | 分类号: | B28B23/00;B28B23/02;B28B1/04;E04C2/28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远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6 | 代理人: | 田志远;袁浩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面 预制 保温 叠合 剪力 生产工艺 生产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结构,该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在模台上放线;在模台上安装侧模;绑扎内叶墙的钢筋;绑扎桁架钢筋或钢筋笼;浇筑内叶墙混凝土;根据保温连接件的设计图在保温板相应位置上提前钻取保温连接件预留孔;将保温连接件穿过保温板上的保温连接件预留孔,并用托板套入保温连接件;在内叶墙混凝土初凝前,将卡有保温板的保温连接件插入内叶墙混凝土;在保温板上绑扎外叶墙的钢筋,浇筑外叶墙混凝土,待外叶墙混凝土和内叶墙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模,即可获得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本发明生产设备投入少,仅在普通的生产线就能实现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的生产,流水线的通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剪力墙预制和拼装存在多种体系,其主要区别在于剪力墙的预制和连接方式。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是纵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体系,预制模壳结构体系和双面预制叠合剪力墙现浇体系。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双面预制叠合剪力墙的技术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目前常见的双面叠合剪力墙是通过桁架钢筋连接内叶墙和外叶墙,中空部分作为预留现浇层,其中内叶墙和外叶墙在现场浇筑时起到模板的作用用来抵抗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向压力。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节能要求的提高,当双面预制叠合剪力墙作为外墙使用时,为了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需要在双面预制叠合剪力墙之间加入保温板,形成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具有现场吊装作业操作简单、对起重机械的起重要求较低、结构整体性好、造价便宜等优点,但目前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在生产时存在如下几个工艺方面的问题:1、必须使用带有模台翻转功能的流水线,多数设备从欧洲进口,设备成本较高;2、内叶墙和外叶墙分别在不同的模台上生产,一块双面叠合板需要两块模台,对模台和工位的占用量大;3、一块双面叠合板的内叶墙和外叶墙生产需要两次养护,降低了养护窑的使用效率;4、一块双面叠合板需要两天时间完成,生产周期长、效率低。
以上不足,有待改善,本发明不需要翻转设备,且生产效率可以提高一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结构。
一种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模台上放线;
步骤S2、在所述模台上安装侧模;
步骤S3、绑扎内叶墙的钢筋;
步骤S4、绑扎桁架钢筋或钢筋笼;
步骤S5、浇筑内叶墙混凝土;
步骤S6、根据保温连接件的设计图在保温板相应位置上提前钻取保温连接件预留孔,所述保温连接件预留孔的孔径与所述保温连接件上的第一胶套的直径相匹配;
步骤S7、将所述保温连接件穿过所述保温板上的所述保温连接件预留孔,并用托板套入所述保温连接件,使所述托板卡在所述第一胶套的底端,所述第一胶套与所述托板将所述保温板卡住;
步骤S8、在所述内叶墙混凝土初凝前,将卡有所述保温板的所述保温连接件插入所述内叶墙混凝土;
步骤S9、在所述保温板上绑扎外叶墙的钢筋,浇筑外叶墙混凝土,待所述外叶墙混凝土和所述内叶墙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模,即可获得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步骤S10、将所述双面预制保温叠合剪力墙板送入养护窑进行养护。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更包括,在所述保温板上提前钻取预埋吊件预留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84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