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38287.6 | 申请日: | 2020-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1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万在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庆县玉龙茶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A23F3/14 |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2 | 代理人: | 张利秋 |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红茶 涩味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茶揉捻过程中,均匀喷施杀菌处理后的牛奶和调制好的肉桂水溶液,其他工艺按常规红茶加工方法进行。本技术方案在红茶加工过程的揉捻工艺中进行喷施牛奶和肉桂水溶液的处理,操作简单,在牛奶和肉桂水溶液的渗透作用下,与未喷施牛奶和肉桂水溶液的对照品相比,所制成的红茶滋味苦涩味显著降低,香醇柔和度明显提高,口感更佳,从而改善红茶的品质,符合市场上消费者对红茶品质的要求,同时还提高了红茶的保健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是世界茶叶消费量第一的茶类,滋味浓厚醇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我国红茶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市场上红茶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与西方国家要求浓强鲜的红茶消费口味不同,我国红茶消费者喜爱滋味香醇柔和的红茶。但是,多数红茶均带有苦涩味,导致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因此,提供一种安全有效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以解决红茶带有苦涩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茶揉捻过程中,均匀喷施杀菌处理后的牛奶和调制好的肉桂水溶液,其他工艺按常规红茶加工方法进行。
进一步地,将萎凋后的红茶进行揉捻,揉捻至萎凋叶初步成条时停止揉捻,进行喷施杀菌处理后的牛奶和调制好的肉桂水溶液,喷施结束后继续揉捻至成条率在80%以上、细胞破坏率45-55%、芽叶紧卷成条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牛奶的杀菌处理方法为将牛奶放入杀菌消毒的洁净密闭容器中,给密闭容器加热至63-65℃后保持0.5-0.6小时,或是给密闭容器加热至70-72℃后保持0.2-0.25小时,即可获得杀菌处理后的牛奶。
进一步地,所述肉桂水溶液的调制方法为先将干肉桂用山泉水浸泡于砂锅中3-5小时,再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熬制10-20分钟,关火后静置冷却至常温,即可获得肉桂水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牛奶为新鲜牛奶。
牛奶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主要成份有水、脂肪、磷脂、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也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利于钙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根据大量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在红茶中加入牛奶时,红茶中的苦涩味会减少一半以上。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在喝红茶时总喜欢加一点牛奶以去除红茶中的苦涩味,以提高红茶的适口性。
肉桂性味甘甜有利于中和去除红茶中的苦涩味。肉桂还是中药材,也是食材,具有的功效是镇静、镇痛,还可以清热、通经、抗菌。肉桂在临床中可以入药,可以改善人体的大脑功能,改善心脏相关的症状,改善心脏的搏动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肠道的健康,对于消化不良、反酸、腹泻等胃肠功能弱的情况,可以通过肉桂进行调养。肉桂还可以改善精神状况,特别是抑制情绪过于激动,具有镇静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在红茶加工过程的揉捻工艺中进行喷施牛奶和肉桂水溶液的处理,操作简单,在牛奶和肉桂水溶液的渗透作用下,与未喷施牛奶和肉桂水溶液的对照品相比,所制成的红茶滋味苦涩味显著降低,香醇柔和度明显提高,口感更佳,从而改善红茶的品质,符合市场上消费者对红茶品质的要求,同时还提高了红茶的保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红茶加工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降低红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茶揉捻过程中,均匀喷施杀菌处理后的牛奶和调制好的肉桂水溶液,其他工艺按常规红茶加工方法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庆县玉龙茶业有限公司,未经余庆县玉龙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82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