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暹罗芽孢杆菌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36819.2 | 申请日: | 202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2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张瑞玲;吴国星;乐倩倩;张心雨;张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5/742;A61P31/10;A23B9/28;A23B9/14;A01K67/04;C12R1/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赵徐平 |
| 地址: | 271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暹罗 芽孢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MC2‑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974,保藏日期为2018年6月20日。本发明暹罗芽孢杆菌MC2‑1 Bacillus siamensis CGMCC No.15974有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离自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消化道。本发明菌株有显著拮抗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功能,并且对家蚕幼虫安全,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家蚕白僵病预防微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株暹罗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的家蚕饲养有5000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经济动物养殖的重要典范,近年来,我国的蚕茧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5%,保持世界第一大茧丝生产国地位。白僵病是家蚕真菌病害之一,是由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经皮肤侵入家蚕体内而引起的病害,若处理不当,可造成白僵病在蚕室内的流行,严重影响蚕茧产量,甚至绝收。家蚕白僵病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其中以接触传染为主。白僵病蚕死后,蚕体先软后变硬,虫体内充满了菌丝,1-2天后,体内的菌丝穿过体壁,在体表长出白色的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逐渐长出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覆盖家蚕全身体表,仿佛蚕体表面长满白毛或白粉,故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在多湿的环境和多雨的季节,蚕期若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家蚕就很容易发生白僵病。
目前,对于家蚕白僵病的防控主要以彻底消毒、通风、大量使用消毒剂为主,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难以做到完全控制,一旦部分家蚕发生白僵病,如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种群内流行,而在处理过程中,若用手去收拾罹病的僵蚕,再接触桑叶、养蚕器具或桑叶,则会造成新的家蚕感染。
因此,研发一种需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防控家蚕白僵病的方法是本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暹罗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株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MC2-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974,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18年6月20日,分类命名:分类命名: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本发明提供的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MC2-1的生物学特性为:
LB培养基(LB Medium)培养的菌落呈现典型芽孢杆菌特征,菌落形态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菌落直径2~4mm,边缘粗糙。菌落表面粗糙褶皱,白色不透明;可在4-54℃生长,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进一步,上述暹罗芽孢杆菌在家蚕白僵病的防控中的应用。
进一步,上述暹罗芽孢杆菌在家蚕白僵病的防控中的应用,具体步骤为:将上述暹罗芽孢杆菌MC2-1制成暹罗芽孢杆菌MC2-1菌液均匀喷洒至家蚕饲养器具的表面、蚁蚕体表及喂食的桑叶。
进一步,将上述暹罗芽孢杆菌MC2-1菌液均匀喷洒至粮食表面至表面湿润而无液体滴下。
进一步,上述暹罗芽孢杆菌MC2-1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标准固体LB培养基,调节pH值至5.5-8.5,待平板培养皿冷却至室温后,接种菌株暹罗芽孢杆菌MC2-1,在温度为25℃-35℃的条件下培养1-3天,得扩繁后的暹罗芽孢杆菌MC2-1菌落;
(2)选用标准液体LB培养基,调节pH值至5.5-8.5,接种步骤(1)所得扩繁后的暹罗芽孢杆菌MC2-1菌落,在温度为25℃-35℃的条件下,转速为220rpm的摇床上培养1-3天,得培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未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68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面部皮肤检测仪
- 下一篇:一种髋臼杯试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