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循环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31742.X | 申请日: | 202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6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岩间恵三;土佐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H01M10/6556;H01M10/6568;H01M10/6569;B60L58/26;B60L58/27;F01K23/02;F01K27/00;F01P3/00;F02G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吴启超 |
| 地址: | 日本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循环系统,能够根据可与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朗肯循环回路,对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循环系统1,其具备:冷却回路3,其中循环有发动机2的冷却水;及,朗肯循环回路5,其中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在朗肯循环回路5的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依序设置有对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压缩膨胀机51、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52、及对机介质进行压缩的第一泵53,在该主循环流路50之中的第一泵53与压缩膨胀机51之间,设置有其内部流通有机介质的蓄电池容器55、及在有机介质与冷却回路3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56,在蓄电池容器55的内部以浸渍于有机介质中的方式设置有蓄电池8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循环系统。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具备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回路的热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有一种废热回收系统,其使用朗肯循环,从车辆的内燃机的废热中提取机械能和电能等。在这种废热再生系统中,从废热中提取能量的朗肯循环,根据朗肯循环回路来实现,所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泵,其压送工作介质;热交换器,其可使工作介质与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膨胀机,其根据使被热交换器加热后的工作介质膨胀,由此,产生机械能和电能;及,冷凝器,其使根据膨胀机膨胀后的工作介质凝缩(参考例如专利文献1)。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87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除了内燃机之外还包括电动机作为驱动力产生源的所谓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安装有蓄电池温控系统,所述蓄电池温控系统将向电动机提供电力的蓄电池维持在优选的温度。然而,如果想要如上所述地,将这种蓄电池温控系统与能够与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朗肯循环回路分开构建,则需要对蓄电池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和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回路等,可能增加整个车辆的零件数量、重量及成本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循环系统,其能够根据朗肯循环回路来调整蓄电池的温度。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例如,后述的热循环系统1),其具备朗肯循环回路(例如,后述的朗肯循环回路5),所述朗肯循环回路中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所述热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朗肯循环回路的循环流路(例如,后述的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例如,后述的第一流动方向F1),依序设置有:膨胀机(例如,后述的压缩膨胀机51),其对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第一热交换器(例如,后述的冷凝器52),其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及,第一泵(例如,后述的第一泵53),其对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并且,在前述循环流路之中的前述第一泵与前述膨胀机之间,设置有其内部流通有机介质的容器(例如,后述的蓄电池容器55),在前述容器内以浸渍于有机介质中的方式设置有蓄电装置(例如,后述的蓄电池81)。
(2)此时,优选的是,还具备冷却回路(例如,后述的冷却回路3),其中循环有与内燃机(例如,后述的发动机2)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在前述循环流路中,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依序设置有前述容器、及在有机介质与前述冷却回路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例如,后述的蒸发器56),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旁路流路(例如,后述的旁路流路60),所述旁路流路将前述循环流路之中的前述第一热交换器和前述第一泵之间与前述容器和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在前述旁路流路中设置有第二泵(例如,后述的第二泵61),所述第二泵对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17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持式工具
- 下一篇:透明电极基板和太阳能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