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耐磨减摩多元锰黄铜合金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29819.X | 申请日: | 202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5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何荣林;谢景山;钱民强;胡国锋;莘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盛义铜管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C22C1/02;C22C1/06;B22D11/045;B22D11/124;B22D11/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德桢;白淑贤 |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耐磨 多元 黄铜 合金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耐磨减摩多元锰黄铜合金,多元锰黄铜合金的组分为Cu 59~62,Mn 2.0~3.0,Al 0.5~1.0,Si 0.6~1.2,Fe 0.4,Ni 0.2,Pb 1.2~1.8,Zn及余量杂质总和0.8。本发明通过Zn熔入Cu形成具有(α+β)两相的金相组织,并在Cu‑Zn二元合金基体中再加入Al、Mn、Si、Pb等元素就构成α≤25,β(Mn5Si3+游离单质Pb)≥75,使得多元锰黄铜合金的塑性、韧性明显提高,而硬脆性消失,抗咬合性能与跑合性能明显改善与提高,损耗降低,寿命延长,而且Pb以游离单质球粒状态密集弥散分布于金相组织β中,软性的Pb单质球在摩擦受力时,也能显著提高多元锰黄铜合金的润滑性能,降低摩擦系数与摩擦力,因此本发明还具有极佳的减摩性能与抗咬合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锰黄铜合金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耐磨减摩多元锰黄铜合金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在工程机械中,锰黄铜合金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产品的升级,对锰黄铜合金的强度、耐磨性、摩擦系数等性能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锰黄铜合金及其生产工艺都难以满足或者兼顾上述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其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强耐磨减摩多元锰黄铜合金,多元锰黄铜合金的组分为Cu 59~62,Mn2.0~3.0,Al 0.5~1.0,Si 0.6~1.2,Fe0.4,Ni 0.2,Pb 1.2~1.8,Zn及余量杂质总和0.8。
作为优选,多元锰黄铜合金的微观组织为Cu-Zn二元合金基体,金相组织为(α+β)两相组织,相比为α≤25,β≥75。Zn熔入Cu形成具有(α+β)两相的金相组织,并在Cu-Zn二元合金基体中再加入Al、Mn、Si、Pb等元素就构成α≤25,β(Mn5Si3+游离单质Pb)≥75,使得多元锰黄铜合金的塑性、韧性明显提高,而硬脆性消失,抗咬合性能与跑合性能明显改善与提高,损耗降低,寿命延长,而且Pb以游离单质球粒状态密集弥散分布于金相组织β中,软性的Pb单质球在摩擦受力时,也能显著提高多元锰黄铜合金的润滑性能,降低摩擦系数与摩擦力,因此本发明还具有极佳的减摩性能与抗咬合性能,Al熔入Cu-Zn二元合金基体中可以等量置换晶格中的Cu原子或Zn原子,而Al原子的半径大于Cu原子和Zn原子,因此Al的置入局部的改变了晶格原有应力场而造成的晶格畸变,显著增强多元锰黄铜合金的强度、硬度和抗形变能力,更由于Al能明显缩小α相区,增大β相区并显著提高β相区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多元锰黄铜合金的强度、硬度,而且Al的表面离子活性大于Zn,优先快速形成薄而致密的Al2O3氧化膜,阻止氧化的生成提高耐腐蚀性能,Mn和Si熔入Cu-Zn二元合金基体中可以形成高硬度六方结构的微粒,并均匀弥散在Cu-Zn二元合金基体中,从而提高多元锰黄铜合金的耐磨性,Si也同Al一样,能明显缩小α相区,增大β相区并显著提高β相区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多元锰黄铜合金的强度、硬度。
一种高强耐磨减摩多元锰黄铜合金生产工艺,包括
a、配料步骤:按照所述多元锰黄铜合金的组分Cu 59~62,Mn2.0~3.0,Al 0.5~1.0,Si 0.6~1.2,Fe 0.4,Ni 0.2,Pb 1.2~1.8,Zn0.8将各原料配好;
b、熔炼步骤:将Cu和Mn与木炭覆盖剂一起熔化,再加入Si、Zn、Al、Pb,进一步熔化后加入冰晶石,搅拌均匀后捞渣并加入脱氧清渣剂,最后得到铜液出炉,并将铜液注入铁心感应电炉进行保温;
c、水平连铸步骤:将铜液注入水平连铸机组进行水平连铸,得到坯体;
d、后处理步骤:将坯体进行光坯、挤压、拉伸、退火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盛义铜管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州盛义铜管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98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