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性能测评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28280.6 | 申请日: | 2020-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4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 发明(设计)人: | 江毅;敖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21/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王莹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性能 测评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性能测评装置,包括电连接在待测评电器的电源线上的功率计,以及放置在待测评电器的加热腔内的待加热器;待加热器包括加热时能融化的待加热体、透明且具有刻度的管体以及可开合的壳体,壳体包裹在待加热体和管体外,外壳内具有供待加热体匹配置入的第一腔体以及供管体匹配置入的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管体、壳体的熔点高于待加热体的熔点。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加热性能测评方法,将待加热器放置在待测评电器的加热腔内;根据各待加热器的管体内流入的待加热体的熔化液量以及耗电量,进而评价各待测评电器的加热性能;加热至待加热器中的待加热体恰好完全熔化,进而记录对应的加热时间和加热过程中的耗电量,进而评价待测评电器的加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性能测试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加热性能测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蒸箱行业标准中有铝合金测试蒸汽均匀性、蒸西兰花测试蒸汽供给能力和分布情况、蒸青豆测试蒸汽容量确定、蒸鱼测试蒸汽加热速度、蒸蛋羹测试烹饪食物的温度精准性、蒸米饭测试蒸汽热量转化效率的方法。但这些测试方法存在食材个体差异性、加工食材不规范性、个人操作手法不一致性、感官评价因人而异等导致的评测结果有误差的现象。现补充一种电蒸箱加热性能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消除此种差异。因为食材的导热系数会因水分变化、密度不一致受影响。
公开号为CN109425783A(申请号为201710775972.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电蒸箱能效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其中公开的装置及在电蒸箱的内胆中放入一个盛水的容器,并设置能够检测水的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进行能效计算的能效测试仪。测试时,电蒸箱将容器中的水加热至设定的标准测试温度,当容器中的水达到标准测试温度后,电蒸箱停止工作,同时功率计记录电蒸箱此次工作的动作时间、总耗电量并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在加入有效体积传递系数的基础上计算电蒸箱的能效值。但是测试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干烧的情况,通常在容器内加入较多的水,而这些水在沸腾的时候则会沸出容器。同时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容器的底部测试水的温度变化,该温度变化容易受容器本身温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能效计算时,存在计算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反复使用、能够消除评测差异,同时测评数据精确的加热性能测评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有效和准确获取区分不同电器的加热性能的加热性能测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热性能测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连接在待测评电器的电源线上的功率计,以及放置在待测评电器的加热腔内的待加热器;
所述待加热器包括加热时能融化的待加热体、透明且具有刻度的管体以及可开合的壳体,所述壳体包裹在待加热体和管体外,所述外壳内具有供待加热体匹配置入的第一腔体以及供管体匹配置入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管体、壳体的熔点高于待加热体的熔点。
优选地,所述管体竖直的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待加热体的下方。
为了保证传热的均匀性,所述壳体为球体,所述第一腔体设置壳体的球心位置。
优选地,所述待加热体为球体。
方便操作地,还包括设置在待测评电器的加热腔内的支撑架,所述待加热体设置在支撑架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三角形的架体以及连接在架体各角处的支脚。
优选地,所述壳体由聚碳酸酯制成。
优选地,所述待加热体的制成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碳酸酯,所述待加热体的熔点为100℃。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热性能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不同的待测评电器,将待加热器放置在待测评电器的加热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82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