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24639.2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3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B.奥姆克;J.拉托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建锋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保险杠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系统,其中,所述机动车具有冷却器模块,其中,行人保护横梁借助连接元件固定在机动车车身上。所述连接元件这样设计并且在机动车车身上固定,使得由机动车的前部碰撞导致的、并且沿机动车的纵向作用到行人保护横梁上的、造成装置的塑性变形的力引起行人保护横梁沿机动车的纵向向后并且沿机动车的高度方向首先向下指向的摆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机动车中存在的需求是在事故的情况中,不仅保护机动车的乘员,而且对于其他的交通参与者也将损害尽可能保持很低。这些其他的交通参与者尤其也包括行人。与机动车的乘员不同的是,行人是特别容易受影响的交通参与者,机动车的乘员通过机动车的客舱保护。对行人比较低的速度的撞击事故就会对于行人导致严重的伤害和/或死亡。因此存在的需要是这样设计机动车,尤其在机动车的前部区域中这样设计,使得被机动车撞到的行人遭受的伤害尽可能小。
在典型的事故情况中,行人首要在他的大腿区域中被机动车前部碰到。行人的身体然后进行旋转运动,并且通过这种旋转运动被甩到机动车的发动机盖上。在这种事故场景中会导致严重的膝部损伤,尤其在机动车具有保险杠在车辆前部中的比较高的定位的情况下。现在的机动车前部通常这样设计,使得比较柔性的塑料装饰元件覆盖真正的保险杠装置。作为基本的元件,保险杠装置通常具有保险杠横梁,保险杠横梁借助变形元件,即所谓“碰撞盒”固定在机动车车身的纵梁上。然而与此不同的设计基本上也是可以想到的。在机动车碰撞到行人上时,这种保险杠横梁表现为机动车前部的(碰到行人的)第一个“硬的”元件。如果行人被该元件在太高的高度上碰到,就会在行人的大腿方面产生不利的负载情况。
因此现代的机动车前部在这种情况中通常具有行人保护横梁,行人保护横梁设计用于,在大腿的尽可能低的区域中碰到行人并且因此提前引入行人的旋转。形象地说,行人通过这种行人保护横梁在他的膝部下方的区域中被“推动”。这种行人保护横梁也被称为下部的横梁或者说行人保护横梁。与保险杠横梁类似,它也是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梁并且由可承受负载的材料构成,大多由金属材料构成,它通常布置在前部饰板之后。
按照现有技术,这种行人保护横梁布置在保险杠横梁的下方。
行人保护横梁例如可以与保险杠横梁借助基本上垂直延伸的连接元件连接,并且因此固定在保险杠横梁上。这种布局例如由文献DE 10 2016 013 877A1已知。然而这种布局的缺点是,在这种布局中在事故的情况中会发生的是,在车辆前部变形的范畴中,行人保护横梁被向后移动,和/或由于连接元件的变形而发生沿机动车的纵向向后并且沿机动车的高度方向向上指向的相对于其余的机动车前部的摆动。在此会发生的是,行人保护横梁被推到或者摆动到通常布置在行人保护横梁后方的冷却器模块内。在此涉及到的事故是在所谓的安全测试的情况下模拟的事故。在此产生的损坏就包括了冷却器模块。这导致在这种事故情况中更高的维修成本,并且以此通常也导致车辆的更高的碰撞损失级别。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系统,其中,在事故时机动车的冷却器模块受损的危险被减小。
所述保险杠系统具有连接元件,行人保护横梁借助连接元件固定在机动车车身上。连接元件这样设计并且在机动车车身上固定,使得由机动车的前部碰撞导致的、并且沿机动车的纵向作用到行人保护横梁上的、造成装置的塑性变形的力引起行人保护横梁沿机动车的纵向向后并且沿机动车的高度方向首先向下指向的摆动。
已经表明,通过所述装置的合适的设计可以保证,塑性变形、尤其连接元件和在连接元件和机动车车身之间的连接部的区域的塑性变形导致由行人保护横梁实施的相对于机动车的摆动不是向后上方进行,而是相反向后下方进行。行人保护横梁由此在机动车前部变形的范畴中在到达布置在行人保护横梁后方的冷却器模块之前下沉。由此可以在实践中,在涉及到机动车前部碰撞到障碍物的很多事故中,防止冷却器模块的损坏。在这种事故的情况中这对维修成本有利并且因此实现机动车更有利的碰撞损失级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46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