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皮带张紧轮支架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18637.2 | 申请日: | 2020-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周森;付赞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7/12 | 分类号: | F16H7/12;F16H7/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王洪娟 |
| 地址: | 537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带 张紧轮 支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皮带张紧轮支架,包括张紧轮支架和自动张紧轮,所述自动张紧轮包括张紧器、张紧轮面板和皮带轮,所述张紧轮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张紧器连接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的一侧设有刻度盘,所述张紧轮面板上设有与所述刻度盘相适应的检验孔。本发明的皮带张紧轮支架,属于发动机组件装配技术领域,通过对张紧轮支架的简单优化实现对自动张紧轮工况的监控,使用户能不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能轻松掌握皮带轮系工况,对皮带的寿命及更换周期有直观的了解,不仅能有效避免皮带因疲劳拉长导致的车辆运行途中的趴窝故障,也不会出现正常皮带被提前更换的问题,既能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又能减少汽车趴窝故障的维修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附件装配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皮带张紧轮支架。
背景技术
皮带轮系是发动机必不可少的重要系统之一,通常通过皮带轮系来驱动电机、空调机、风扇、水泵等附件,除了上述附件,皮带轮系还包括皮带、惰轮、自动张紧轮及皮带张紧轮支架。在发动机工作时,通过张紧轮的张紧使皮带始终保持一定的张力,确保轮系中的各附件正常工作。
皮带属于橡胶制品,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定期更换,如果皮带出现疲劳、拉长超过张紧轮的张紧极限,轻则皮带打滑,重则出现皮带断,车辆直接趴窝,如果在行驶途中出现将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发动机皮带是否需要更改通常只能由专业的检测设备来检测,要用专用的皮带张力检测仪器来判定皮带张力是否合适,普通用户自行检查车况时,通常只能通过手压皮带来感受皮带张力,这种方式不准确,容易误判,要么造成皮带未到寿命提前更换的浪费,要么需要更换而未及时更换导致使用过程出现皮带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某些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判断皮带张力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的皮带张紧轮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皮带张紧轮支架,包括张紧轮支架和自动张紧轮,所述自动张紧轮包括张紧器、张紧轮面板和皮带轮,所述张紧轮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张紧器连接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的一侧设有刻度盘,所述张紧轮面板上设有与所述刻度盘相适应的检验孔。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轮支架的底部设有惰轮安装凸台,所述定位凸台设于所述张紧轮支架的顶部,所述刻度盘设于所述定位凸台的下方。
更进一步的,所述刻度盘为扇形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张紧轮支架上位于所述刻度盘与所述惰轮安装凸台之间设有挖空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挖空结构为棱形槽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挖空结构的侧边上设有四个分别与所述定位凸台及惰轮安装凸台的两侧连接的加强筋,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加强筋相交处设有连接端子。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皮带张紧轮支架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皮带张紧轮支架的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判断皮带张力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可以解决用户无法准确检测皮带张力导致无法对皮带疲劳寿命进行准确判断的问题;
2)本发明的皮带张紧轮支架,通过对张紧轮支架的简单优化实现对自动张紧轮工况的监控,使用户能不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能轻松掌握皮带轮系工况,对皮带的寿命及更换周期有直观的了解,不仅能有效避免皮带因疲劳拉长导致的车辆运行途中的趴窝故障,也不会出现正常皮带被提前更换的问题,既能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又能减少汽车趴窝故障的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皮带张紧轮支架的结构装配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皮带张紧轮支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中自动张紧轮的初始工作位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86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刀柄外径及沟槽高度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 下一篇:减重铸铁曲轴及铸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