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向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应用、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14052.3 | 申请日: | 2020-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0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奚磊;吴长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47/34;A61K41/0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马小悦 |
| 地址: | 518051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纳米 颗粒 制备 方法 应用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靶向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应用、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靶向纳米颗粒包括共轭聚合物和包覆所述共轭聚合物的两亲性聚合物;其中,共轭聚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共轭聚合物的吸收波长为600nm~1700nm。通过采用上述共轭聚合物,能够提高靶向纳米材料的靶向性,进而能够提高药物的摄取率,且上述共轭聚合物制成靶向纳米材料后,在近红外脉冲激光的辅助下,能够产生光声力效应,进而能够突破血管屏障,克服了传统纳米药物递送效率低、摄取率低的缺陷,为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奠定基础。此外,上述靶向纳米材料还可以与光声显微镜或其他成像方法配合,进而实时监控靶向纳米材料进入特定病灶组织的全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递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靶向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应用、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药物递送的研究关键是如何突破血管屏障到达病灶组织,最典型的血管屏障是血脑屏障。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被应用于药物递送研究中,以实现靶向药物递送,避免毒副作用的出现。通常,纳米材料包括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泡和纳米颗粒等。但这些纳米材料的递送机制主要依赖于纳米材料的EPR效应(即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主动靶向作用和肿瘤微环境靶向作用。其中,通过EPR效应递送药物的效率非常低,只有不到0.7%,大部分药物被肝脏或脾脏的内皮网络组织捕获,且EPR效应递送药物的方法依然难以透过血管屏障;针对肿瘤微环境的靶向修饰的方法,如pH响应型、温度响应型等方法,大部分均灵敏度不高,摄取率依然很低。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肿瘤对纳米材料的摄取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药物摄取率的靶向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应用、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式(I)所示共轭聚合物在制备靶向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其中,Ar1选自以下任一基团:
Ar2选自以下任一基团:
其中,R1、R2、R3、R4、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C2-16烷基;
n为大于或等于5的整数;
所述共轭聚合物的吸收波长为600nm~1700nm。
一种靶向纳米颗粒,包括共轭聚合物和包覆所述共轭聚合物的两亲性聚合物;其中,所述共轭聚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
其中,Ar1选自以下任一基团:
Ar2选自以下任一基团:
其中,R1、R2、R3、R4、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C2-16烷基;
n为大于或等于5的整数;
所述共轭聚合物的吸收波长为600nm~1700nm。
一种靶向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共轭聚合物、两亲性聚合物和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40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烹饪控制方法及装置、美食机、服务器
- 下一篇:一种自洁式油烟处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