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桌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7543.5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8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乔志宏;杨洪华;朱新文;张会玲;侯海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市仲达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B3/00 | 分类号: | A47B3/00;A47B13/02;A47B9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卓邦荣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桌,包括桌板和桌架,所述桌架包括固定架和两组活动架,所述固定架水平布置,所述固定架两端分别竖直固定设置桌腿,所述活动架的一端与固定架转动安装,所述活动架的另一端竖直固定设置桌腿,所述活动架与固定架的相对转动轴线竖直布置,两组活动架布置在固定架的同侧且关于固定架的中间位置对称布置,当两组活动架摆动至夹角最小位置时,两组活动架之间设置有限制两者相对运动的固定机构,所述桌板的背部与固定架之间设置有竖直翻转的合页,当两组活动架摆动至夹角最小位置时,桌板水平布置且背部与四根桌腿的顶部接触,本折叠桌能够快速折叠和复原,使用过程稳定,且折叠后占用体积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桌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折叠桌。
背景技术
桌子作为日常使用较多的产品,其结构稳定性较为重要,但是其自身的立体空间占用较大,在堆放或运输时,不易进行摆放,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快速折叠,并能够快速复原,且结构稳定的折叠桌,现有技术中存在较多结构形式的折叠桌,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桌由于其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且由于为满足折叠所需,其内部支撑机构之间的自由度较多,造成在支撑过程中不稳定,易发生倾覆的问题,且折叠后由于内部支撑架的问题,其仍占用较大的空间位置,造成空间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折叠桌,能够快速折叠和复原,使用过程稳定,且折叠后占用体积较小,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桌,包括桌板和桌架,所述桌架包括固定架和两组活动架,所述固定架水平布置,所述固定架两端分别竖直固定设置桌腿,所述活动架的一端与固定架转动安装,所述活动架的另一端竖直固定设置桌腿,所述活动架与固定架的相对转动轴线竖直布置,两组活动架布置在固定架的同侧且关于固定架的中间位置对称布置,当两组活动架摆动至夹角最小位置时,两组活动架之间设置有限制两者相对运动的固定机构,所述桌板的背部与固定架之间设置有竖直翻转的合页,当两组活动架摆动至夹角最小位置时,桌板水平布置且背部与四根桌腿的顶部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架的两端分别向远离设置活动架的一侧折弯,所述合页和活动架布置在固定架的同侧;
通过固定架的折弯,使桌板的翻转轴线两侧均有支撑点,从而避免折叠桌在打开后单侧受力造成的倾覆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架的侧面设置水平布置的插接套筒,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水平布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插接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桌板背部固定安装;
通过连接杆与两个活动架的插接套筒连接,从而使两者具有较为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确保折叠桌在打开后具有较为稳定的支撑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接套筒与活动架转动安装,所述插接套筒与活动架的转动轴线竖直布置,所述连接杆的端部插入插接套筒内部,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插接套筒之间设置固定插销,所述连接杆与插接套筒的重叠部分侧壁设置限位孔,所述插接套筒内部沿径向设置能够运动的固定插销,所述固定插销与插接套筒之间沿运动方向设置弹簧,所述连接杆设置限位孔一侧的端部设置槽深逐渐变浅的引导槽;
通过设置固定插销,保持连接杆与插接套筒的连接关系,且通过引导槽的作用,使连接杆在插入过程中,固定插销能够自动后退,从而完成固定插销的装配,在折叠时,在固定插销外端设置手拉的位置,通过外力作用,将固定插销拔出,从而实现连接杆与插接套筒的分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桌腿的底部设置带有刹车的万向轮,所述桌腿顶部与桌板接触的位置设置衬垫,所述衬垫为弹性衬垫;
通过设置万向轮增加折叠桌的移动能力,且通过增加弹性衬垫,减少桌板与桌腿顶部的硬性碰撞,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吸振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市仲达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新乡市仲达塑胶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75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