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封溢流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5879.8 | 申请日: | 202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5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令彤彤;刘世雄;刘继锋;刘岗;顿小宝;李洲;宋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4 | 分类号: | F25B30/04;F25B30/06;F25B4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封 溢流 蒸汽 驱动 吸收 式热泵 余热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封溢流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包括汽轮机、轴封溢流蒸汽管道、凝汽器、吸收式热泵发生器、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吸收式热泵蒸发器、水‑水换热器、疏水管道、吸收式热泵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凝结水出水截止阀、凝结水管路及冷却塔,该装置及方法采用汽轮机轴封溢流蒸汽作为驱动热源,且能够对间冷系统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将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机组经济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厂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轴封溢流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轴封系统是为保持凝汽器真空、汽轮机安全运行的重要系统。汽轮机在升负荷过程中,高压缸进汽流量增加,轴封蒸汽汽源由辅助蒸汽供汽逐渐过渡至高压缸汽封漏汽,达到自密封效果。同时,系统设置一路轴封蒸汽溢流管路,将多余蒸汽排至凝汽器。近年来,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在全国各地纷纷投运,新建机组蒸汽参数已经达到28MPa/600℃/620℃,轴封溢流蒸汽参数也随之提高,直接排至凝汽器是明显的工质和热量损失。如何利用具有较高蒸汽品质的轴封溢流蒸汽成为电厂余热利用的一个课题。
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及自身工作可靠性高,采用表面式凝汽器的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正成为大型火电厂汽轮机乏汽冷却的主要选择。间冷系统采用闭式循环,降低了对水资源的消耗,但换热效果相比湿冷系统有天然劣势。尤其在夏季工况下,间冷系统进水温度可以达到60℃左右,设计背压比同类湿冷机组高出10~15kPa,机组冷端损失较高。目前,对间冷系统循环水余热的利用,主要是针对具有供热需求的机组,利用汽轮机抽汽作为驱动热源,通过吸收式热泵机组将循环水余热用于冬季供暖中。这种利用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非供热机组,该部分能量未能充分利用。且利用汽轮机抽汽作为驱动热源,影响了机组热循环效率,机组经济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轴封溢流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及方法采用汽轮机轴封溢流蒸汽作为驱动热源,且能够对间冷系统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将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机组经济性较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轴封溢流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汽轮机、轴封溢流蒸汽管道、凝汽器、吸收式热泵发生器、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吸收式热泵蒸发器、水-水换热器、疏水管道、吸收式热泵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凝结水出水截止阀、凝结水管路及冷却塔;
汽轮机的出口与轴封溢流蒸汽管道的入口相连通,轴封溢流蒸汽管道的出口与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驱动热源入口及凝汽器的入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驱动热源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驱动热源进口相连通,水-水换热器的驱动热源出口通过疏水管道与凝汽器的入口相连通;
汽轮机的乏汽出口与凝汽器的入口相连通,凝汽器的凝结水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凝结水入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凝结水出口与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凝结水入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凝结水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凝结水入口相连通,水-水换热器的凝结水出口经凝结水出水截止阀与凝结水管路相连通,另一路与凝结水管路相连通;
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蒸汽入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蒸汽出口与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蒸汽入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蒸汽出口与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入口相连通,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循环工质侧与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循环工质通过溶液热交换器进行换热;
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与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循环水入口及冷却塔的循环水入口相连通,凝汽器的循环水入口与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循环水出口及冷却塔的出口相连通。
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与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循环水入口之间通过进水管道相连通;
凝汽器的循环水入口与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循环水出口之间通过回水管道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58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掩膜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可控式渔业浮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