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轴电单元的阻燃光电混合缆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00703.3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0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成;廖静;高小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22 | 分类号: | H01B11/22;H01B1/02;H01B3/30;H01B3/42;H01B7/00;H01B7/17;H01B7/18;H01B7/28;H01B7/282;H01B7/29;H01B7/295;H01B13/24;G02B6/44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田高洁 |
地址: | 6113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单元 阻燃 光电 混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电单元的阻燃光电混合缆,包括光缆单元、电缆单元、外保护套;所述光缆单元包括光缆芯、加强结构件;所述加强结构件包括固定块,固定块相互接触处开设有带支撑片的三角凹槽;支撑片抵接弹性保护套;所述光缆单元与电缆单元通过层绞方式组成混合缆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同轴电单元的阻燃光电混合缆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光缆单元;S2制备同轴电缆单元;S3制备数据电缆单元;S4制备电缆单元;S5制备混合光电缆产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光缆单元、电缆单元,实现多信号传输、高机械强度;利用电缆屏蔽层、电缆芯,实现高机械强度;通过非吸湿保护层,实现多信号传输;通过各个保护套,实现高机械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制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同轴电单元的阻燃光电混合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网络的不断发展,基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基本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和获取,因此网络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光电混合缆作为网络传输的主要传输路线,在这些网络的建设中随着布网密度的增加,其安全隐患也较为严重,同时布网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电缆表皮磨损以及内部结构的折断的风险。
而电缆的保护套或者屏蔽层的主要成分都是高分子聚合物,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普遍易燃,由于火灾的危害极大,因此塑料的阻燃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塑料阻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阻燃剂,而多数阻燃剂中含有卤素,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烟雾和卤化氢气体,这些烟雾和卤化氢气体对人体有毒害并由强烈的窒息作用,对设备也会产生腐蚀作用,因此增加了火灾中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线电缆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技术与合成树脂及其共混改性技术发展较快,积极推动着电缆行业又进入一个新材料的应用时代,低烟无卤阻燃材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型品种,其性能符合IEC92-359标准中对热塑性材料的规定,所生产的低烟无卤阻燃注塑料已广泛应用于机电、地铁和高层建筑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但是含有低烟无卤阻燃注塑料大多机械强度差,因此如何得到机械强度大的光电混合缆,显得十分重要。
现有的光电混合缆适用于宽带接入网系统中作传输线,是一种新型的接入方式,它集光纤、输电铜线于一体,可以解决宽带接入、设备用电、信号传输的问题,但是由于其信号源要求单一,因此无法进行多个信号源的传输,这样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信号传输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同轴电单元的阻燃光电混合缆及其制造方法,以至少达到高机械强度和多信号传输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同轴电单元的阻燃光电混合缆,包括光缆单元、电缆单元以及外保护套;
所述的光缆单元包括光缆芯以及固定光缆芯的加强结构件;所述的加强结构件由两块规格完全相同的固定块组成,两个所述的固定块相互接触处开设有以固定块的轴心线对称设置的三角凹槽,所述的三角凹槽内设有支撑片;所述的光缆芯穿设在所述的固定块内;所述的光缆单元外围设有弹性保护套;所述的支撑片抵接所述的弹性保护套;
所述的电缆单元包括同轴电缆单元和数据电缆单元;所述的数据电缆单元与所述的同轴电缆单元并排连接;
所述的光缆单元与所述的电缆单元通过层绞方式组成光电混合缆的混合缆芯;所述的混合缆芯外围设有外保护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07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