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次利用废料中金的测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00177.0 | 申请日: | 2020-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9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马东梅;郝福来;张世镖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33/20 |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利用 废料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利用废料中金的测量方法,属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包括废料制备,配制稀盐酸提取剂,将氯化亚锡与稀盐酸混合配成还原剂,取废料与稀盐酸提取剂混合后进行浸出反应,同步加入氯化亚锡溶液还原剂,并同时水浴加热,取含金废料浸出料与无氰药剂或环保药剂或碘‑碘化钾浸金液混合后进行浸出反应,在无氰或环保浸出反应中同步通入微纳米气泡,从而获得完成浸出反应的无金废料浸出料,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金的浸出率。优点是充分发挥了黄钾铁钒与锡酸盐的天然可溶性,利于金矿物回收率的提高;加入少量氯化亚锡混合溶液做还原剂,水浴加热使反应更加充分、彻底,保证了金矿物的浸出率,金回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次利用废料中金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中电子产品更新速率逐步加快,电子垃圾等二次利用资源产生的速率也在逐步增加。结合国内社会环境管理部门的相关调查信息来看:国内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数量,占社会垃圾比重60.17%。科学家们发现,在这些电子垃圾中蕴藏着储量惊人的“金矿”,其资源量丝毫不逊于矿山开采所获得的黄金。据悉,若处理方法得当,在一百万部废弃手机中,可提取出50磅黄金和2万磅铜,是一个很可观的二次利用资源。
但电子垃圾的处理现状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已知2016年全球电子垃圾产生量4470万吨,有效回收率为20%,而我国电子垃圾的环保回收率仅为10%左右,明显低于全球电子垃圾平均回收率。回收与处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制度设计和回收体系的缺失,致使我国废旧电子垃圾处于粗放型状态,并逐渐形成了个体户回收和小作坊处理的灰色产业链,导致正规企业难以开工;然后是处理方法不当效率低,采用的多是机械破碎和分选处理方式,如粗暴拆卸、强酸萃取、随意填埋、焚烧、丢弃等处理手段,忽视了资源处理的再生化和无害化:最后是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元素测量方法不准确,回收率低,宝贵的二次利用资源流失严重。
结合以上数据来看,国内电子垃圾处于产生基数大,有效处理比例较低,且处理过程存在重金属元素测量方法不当等问题,不仅带来了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合理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与重金属元素金的测量方法,不仅能将其无害化处理,更能最大限度的将其中有用成分资源化回收,适应了绿色化学发展需要,且满足了市场对金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利用废料中金的测量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二次资源,有效测量废料中金的含量,并获得较高的回收率。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下列步骤:
1)废料的制备;
2)将浓盐酸与水混合,配成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提取剂;
3)将氯化亚锡与稀盐酸混合,待氯化亚锡全部溶解,配成还原剂;
4)取废料与稀盐酸提取剂混合后进行浸出反应,在浸出反应中同步加入氯化亚锡溶液还原剂,并同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后再放置让其充分反应,从而获得完成浸出反应的含金废料浸出料;
5)将无氰药剂或环保药剂和碱液混合后、配成提取剂;或碘-碘化钾浸金液;
6)取含金废料浸出料与无氰药剂或环保药剂或碘-碘化钾浸金液混合后进行浸出反应,在无氰或环保浸出反应中同步通入微纳米气泡,从而获得完成浸出反应的无金废料浸出料,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金的浸出率。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废料主要为富含锡和黄钾铁钒等复盐,废料细度为-0.074mm,含量占60%~80%。
本发明所述步骤2)中,配成稀盐酸提取剂的浓度为4.8~6mol/L。
本发明所述步骤3)中,氯化亚锡的质量与稀盐酸加入的体积之间的固液比为1:4~1:6,g/ml,稀盐酸浓度为4.8~6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01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