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物纳米检测的稳定生物纳米孔的反应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9877.2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4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郗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海川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G01N27/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物 纳米 检测 稳定 反应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生物纳米检测的稳定生物纳米孔的反应池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稳定装置、反应池、夹板装置、上下滑动板、电缸、转动板、卡扣钢丝、转动架、卡扣板,装置外壳包括壳体、防滑脚垫、转动铰支座,壳体为长方形壳体,内部中空,所述的防滑脚垫设置在壳体的底部,所述的转动铰支座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四角的靠上位置。本发明通过设置稳定装置,当反应池收到外力发生晃动时,稳定装置会抵消外力,稳定反应池,使反正过程不会受到影响,提高工作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通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物纳米检测的稳定生物纳米孔的反应池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纳米孔由α-溶血素构建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离子通道,通过检测通道两侧的电流变化,可以准确检测出单个分子的移动。而生物纳米孔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但是在检测过程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过于脆弱,在受到外部机械干扰,如振动、移动等,会受到破坏,因此在结构形成前后不能移动,会降低工作效率,这就限制了这种生物纳米孔反应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一种可以稳定反应池内结构的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纳米检测的稳定生物纳米孔的反应池装置,通过下端部设置的自稳,防治反应池剧烈晃动影响检测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用于生物纳米检测的稳定生物纳米孔的反应池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稳定装置、反应池、夹板装置、上下滑动板、电缸、转动板、卡扣钢丝、转动架、卡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外壳包括壳体、防滑脚垫、转动铰支座,壳体为长方形壳体,内部中空,所述的防滑脚垫设置在壳体的底部,所述的转动铰支座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四角的靠上位置。
所述的稳定装置包括反应池安装槽、弹簧铰支座、缓冲弹簧、底部铰支座、球铰杆、上下移动杆、伸缩弹簧、上下卡槽、底端板、球铰电缸、上端板,所述的反应池安装槽为长方型壳体,反应池安装槽左右两侧的内部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的两侧设置有上下卡槽;所述的底部铰支座设置在反应池安装槽下端部的左右两侧,底部铰支座上铰接有一个伸缩杆,伸缩杆的下端部与弹簧铰支座铰接,伸缩杆上套装有缓冲弹簧,弹簧铰支座的下端部与壳体内部的下底面固定安装;所述的底端板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内侧的底面的表面,底端板的上方设置有上端板,底端板和上端板之间安装有球铰电缸,上端板的上端面与反应池安装槽的下端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反应池安装槽的四角设置为圆角,每个圆角边的中间位置长条设有圆孔,所述的上下移动杆设置在圆孔内,上下移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的一端部固定安装在反应池安装槽的孔内,伸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上下移动杆上,上下移动杆上设置有球铰安装座,所述的球铰杆的下端部通过球铰安装座与上下移动杆连接,球铰杆的上端部转动安装在转动铰支座上。
所述的反应池内设置有两个反应槽,反应池的内侧中间设置有夹板安装操槽。
所述的夹板装置包括夹板、圆筒卡槽、圆形反应筒、圆孔通道、圆筒卡扣,所述的夹板为双层板,夹板上设置有圆形孔,圆孔外侧设置有圆筒卡槽,所述的圆形反应筒套装在圆孔内,圆形反应筒的内侧设置有圆孔通道,圆形反应筒一侧的外边缘设置有圆筒卡扣,圆筒卡扣卡装在圆筒卡槽内,形成配合;所述的夹板滑动安装在反应池上设置的夹板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缸的后端部与反应池安装槽上端部设置铰支座铰接,所述的转动架固定装在反应池安装槽上铰支座的前端位置,所述的转动板的前端部转动安装在转动架上设置的转动轴上,转动板的后端部与电缸的上端部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卡扣钢丝的后端部转动安装在转动板的中间位置设置的圆孔内,所述的卡扣板固定安装在夹板的上端面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滑脚垫为防滑橡胶材料,防滑脚垫的上表面贴装在壳体底面设置的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球铰电缸的上下两端通过球铰分别与上端板和底端板连接,每两个球铰电缸之间呈V字安装,构成并联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海川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徐州海川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98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